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整首词构思精巧,色彩和谐,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 以学习语言为目标《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小学生入学以来首次相见。马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熟知词的常识,如词牌名、题目、词分上下阙,词与诗一样都有韵脚,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词的韵脚,并将它们点红,在品味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对字词的理解准确,如“翁媪”:指老夫妻,“翁”,指年老的男子。“媪”,指年老的女子。“无赖”古今义的不同,教师教得扎实,学生理解到位,而且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借助图片、创设情境、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直观形象。在词义理解中,马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特别是马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意思的同时,还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引导“相媚好”去想:老头儿与老伴儿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体会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无赖”的“小儿卧剥莲蓬”时什么样子?什么神态?感悟小儿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学生不仅把握了内容,还领悟了情感。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品悟更深入,体会更真切。二、 以整体切入为关键课伊始,优美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恬静和谐的田园氛围。从词的特点入手,使学生初感全词。在品读时,马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词的意思?教师丝毫没有半点强牵,而是顺学而导,此时教师真正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就像这首词一样和谐、民主、平等。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有滋有味。在学生零零碎碎理解词义后,马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行踪把一块一块的画面整合成一个完整优美的画面。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诵读全诗,回归了整体。最后引导学生找词的诗眼环节,我认为马老师又将整首词的景、人、事、情融为一体,正像她板书的那样:景美、人美、情更美,老夫妻醉了,辛弃疾沉醉了,我们也陶醉了。值得推敲:诗人看到和谐、快乐的村居,为什么醉了?此时,我觉得出示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也许会更容易加上对这首词的理解。辛弃疾出生在山东。他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而奋斗。那么作者当年金戈铁马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国家安定,人民安居。辛弃疾不仅为眼前看到的和平、宁静、朴素和安适的生活而高兴,而且也是为中原老百姓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而祈求。这正是作者梦想之所在,情怀之向往。这样的向往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华,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