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用了四个步骤:导课,用看沙画猜古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杨万里这位写荷大家的简单生平;初读,主要解决会读、会写生字的认读和书写以及诗句的朗读;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形式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拓展,让学生朗诵送别诗名句,对比表情达意方式的迥异。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就把它定位为送别诗,没有多想,只是从题目上就认定它为送别诗,昨夜从知网上读到一些对这首诗的解读,着实惊了我一下:原来这首诗的解读还存在歧义,诗歌鉴赏辞典上把它定义为写景诗,一些个文章全是冲着辞典而来,把这个送别的内涵诠释得清清楚楚。读着这些人的大作,我暗自庆幸自己原来也有这样的眼光,一直在这些景语里搜寻情语,寻找送别的蛛丝马迹。我想到题目“晓出”与诗中“映日”形成时间照应,显示送别时间之久;题目净慈寺与诗中西湖不是一个地方,这样从净慈寺到西湖也有这样的距离,那么这一路在谈论什么?这是作者的留白,任由读者去想象。但是有一点肯定是有的,那就是谈论西湖荷花的美好。送别友人,不谈离愁别绪,却大赞荷花荷叶之美,这样的用意何在?我在腾讯视频上中国诗词大会关于这首诗的一个短视频,主要是蒙曼老师讲杨万里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杨万里的职位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而林子方相当于国务院秘书,林子方被委任知福州,自以为升迁,甚是高兴。而杨万里却觉得留在京城会有大的发展空间,写下这首送别诗挽留林子方,但是林子方却还是去赴任了。我想用这个视频来启发学生思考杨万里写诗的目的。
找到了目的,我想还需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表达情语的秘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讲送别,内容却写荷花、荷叶,是否写跑题了呢?这样一个问题,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是如何找寻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呢?这是引导学生重走我最开始备课的读诗心路历程。
为了增加课堂的厚度,我打算把小学阶段的送别诗名句都呈现出来,这样既是对学生背诵结果的一个检视,也是对送别诗言说形式的一个比较。另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组诗,我打算把其一呈现出来,在理解方面帮助学生互文理解。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些疑问:杨万里和朋友林子方为什么从净慈寺出来?他们既然是在京城杭州做官,而且职位又这么高,难道会夜宿寺庙?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不得解;其二,这首原来在五年级的古诗下放到二年级,用意何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想象画面,那么编者的意图是否也是想把这首诗定位为一首写景的诗歌,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其三,二年级学生学诗歌,学到什么程度?是该深掘一点,然后让学生见到泉水,知道挖泉水的方法,还是只挖十米,然后告诉学生这里面有泉水,等你长大了来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