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读起来生动有趣。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本文构段有特点,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最后要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用关老师的文本解读三层次法来分析本篇课文,我认为课文的显性信息是介绍小猴子下山时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课文的隐性意脉则是体会小猴子下山后的心情变化,而文章的深邃主旨是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随文识字,课后我及时总结不足,观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建议。总结如下:1.根据之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本课中第2个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板书等讲述故事, 这个目标的达成还存在欠缺。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读,忽视了学生的概括能力。2.在问题的设置上,需要更加明确的指标,给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3.在小组合作上,在这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忽略了环节的设置。比如在学习动词那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认识后,做做动作来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4.学以致用,在拓展环节,相对比较好,包括轻声的指导,拓展到桃子、小兔子。又()又()的词语积累,拓展运用相对到位,利用挖空式的引导,更利于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运用。但需要改进的是给学生重点讲解,前后空的关系,不能同时出现的特点不能同时出现在词语中,比如又粗又细。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的机会少了,尤其是面对第一自然段讲解了学习的方法,总结出了动词。在下面的学习中,要放手让学生去说一说,分享分享。这一次的课例研修,给了我很大的机会,让我自己有了成长,对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谢参与老师对我的指导意见,下一次我会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