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感性的、鲜活的,所以这一学期,针对我们的学科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在关注学生、关注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从课堂的真实性、实用性出发,确立了我们的研究主题——“以情促读,以读促悟”。这里的“情”可以说是“情感”也可以说是“情趣”。我们力图通过充分发挥“情”的无穷魅力,去打动、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乐于学、乐于读、乐于悟,从而使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变得多彩化,并能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去进行学习。我们选定了苏教版第三册为课例,执教教师为曹瑞华。之所以选这篇文章,主要基于这种考虑:禹这位古代传说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千辛万苦,并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身上具有的这种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折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说,他的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并为之发扬光大的。可这个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课文的内容选材相对与《青蛙看海》、《云房子》、《小动物过冬》等这一类较为形象、生动的课文来言,可读性就没有那么强了,二年级的学生们往往不太喜欢,可以说课堂的参与性也不会太高涨。但我们组的老师们认为结合我们的研究主题,这样的课文应该更有研究的价值,我们更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下有益的尝试。为此我们进行了三次授课,使我们的课例不断地呈现精品化。第一次授课 经过一番认真地准备,曹老师在12月3日选用二、八班的学生进行了她的第一次授课。一、课堂上的呈现及出现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涨,显得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很多时间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费力地讲授,学生们在被动地接受着。二、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出现在备学生这个环节上,备课时对学生了解不够充分。比如在学习第一段时,学生们还没有和文本接触呢,曹老师一上来就请学生先来看插图,提问:面对着这滔滔的洪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学习第一段,应答者寥寥无几。第二自然段是写禹是如何治水的,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段落。在学习这一段时,曹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禹在挖河劈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应答者还是寥寥无几。是的,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发生在远古时期,七八岁的孩子不论是对于洪水这一自然现象的了解、还是对大禹治水时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或是治水的方法,在他们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都很少遇到,甚至不曾遇到过,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兴趣不浓。2、教材把握不够到位,以至重点段也就是第二段的教学设计不太合理。学习这一段时,曹老师用了很多时间抓关键词让学生去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先后顺序,以至于冲淡了对禹治水时所历经的那种千辛万苦的体验。三、调整的策略:1、寻找与洪水有关的录象或制作幻灯片,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了解洪水,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触发学生的情感。2、图片是为了更好得理解语言文字服务的,所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应让学生先读文,让他们从文字中先来感受洪水的凶猛、无情,以及它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然后再来看图进一步感受洪水泛滥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体会当时老百姓的心情。3、组内有部分老师认为第二、三自然段是写治水经过的应作为重点去学习,第一自然段不应是重点段落,学习时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认识一下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危害即可。4、第二自然段学习时应把重点放在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难上,因为这对突出禹的顽强意志至关重要。不用再费力地让学生去了解治水的先后顺序,应舍去。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分清主次,敢于舍取。第二次授课 经过再度认真地备课,曹老师在12月9日选用二、七班在电教室进行了她的第二次授课,一、课堂上的呈现:本次授课曹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对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感悟上,学生参与的热情还是不高涨,显得课堂气氛依旧很沉闷,学生们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着,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拿常主任的话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连洪水是什么恐怕都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愿意学呢!二、出现的问题:1、上一节课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学习第一段曹老师让学生通过看幻灯片进一步感受洪水泛滥的情景,体会当时老百姓的心情时,由于屏幕上方的射灯光线太强使得原本就不甚清晰的画面显得更模糊了,可以说出示的幻灯片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2、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悟禹治水所历经的千辛万苦时,不够形象,二年级的学生没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他们不感兴趣,体验不够深刻,使得重点不够突出。3、大家认为虽然曹老师的教学语言比较丰富,但有些像在和高年级的学生交流,儿童化、形象化不够。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语言稍显罗嗦,不够简练。细细想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对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去设计自己的教法。三、调整的策略:组织大家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教研活动。1、深入钻研教材,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洪水之凶猛、无情及给百姓造成的极大危害,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发了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去查看水流及地形,才有了大禹带领百姓挖河、劈山的壮举,也正是因为这样也才有了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洪水离他们太遥远了,也很难在其内心深处掀起波澜,至于第三自然段所描写的大禹为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孩子们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另外我们还认为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虽然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禹治水的辛苦,但是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挖河劈山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禹不是一味的蛮干,这也是成就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治水英雄的重要一环。2、让学生近距离接近大禹,感悟他身上所散发的那种顽强意志和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一,课前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或阅读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或故事。第二,回到禹生活的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借助录像感受洪水。我们借助家长之力从省电视台借来了录像,可拿回来一看发现那里面主要介绍的是洪水袭击一个外国的现代化城市的画面,这和我们的需求相差甚远,但是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把它放到第一课时,让学生感性、直观地认识什么是洪水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第三,这节课的情感目标要让学生感受禹制服洪水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在学习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洪水被制服以后,我们设计了两次拓展:a是让学生站在远古时代的老百姓的角度来谈谈:此时此刻,大禹就站在你面前,假如你就是一位在洪水中饱受磨难的老百姓,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大禹说吗? b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回到现今去畅谈大禹精神对他们的影响:郑州北依黄河,我们就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华夏儿女,至今仍延续着大禹治水带来的幸福。那么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而这两次拓展也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的。3、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设计教法,尽量使学生不感兴趣或不甚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化一些。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没有了录象,我们让学生在如泣如诉的唢呐曲《江河水》中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促读。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前两次的授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直接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他们体会不够深刻,因此,在此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句中的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并相机出现幻灯片引导学生谈谈:无论是漆黑寒冷的冬夜,还是蚊虫叮咬的夏日,禹凭借自己的双腿走过了太多太多的地方,陡峭的山崖间,野兽出没的丛林中,荆棘丛生的荒野乃至冰天雪地,凡是你能想象到的恶劣环境,禹都走遍了。请你来想想:禹可能会吃哪些苦呢?进而又让学生继续观看三张幻灯片去更进一步地体会其间的不易,并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张图片都是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的宏大的场面,此时,再配上老师的独白:禹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当时的劳动工具非常落后,仅仅是一些用木头或石头做成的工具。(出示图片):手推木轮车,木耒,木锤,石斧,石铲。你想:用这样简陋、原始的劳动工具,劈山挖河,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呀!然后引导学生把其中的艰难读出来。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禹治水的辛苦后我们又马上设计了问题: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9年不得成功,而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堵为疏,成功地将洪水引入大海,科学合理。请联系你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谈谈怎样疏呢?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来引导。4、继续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情感并更具情趣化,使美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学生的心田。第三次授课12月13日曹老师用二、五班在电教室进行了二年级语文组的课例展示……课堂上的呈现:可以说和前两次授课相比,这节课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也显得非常扎实。一节课下来,曹老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了充分的对话,她通过充分发挥“情”的无穷魅力,去打动、感染、激励学生,的的确确起到了“以情促读,以读促悟”的目的,让我们感到课堂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有滋有味的。出现的问题:1、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曹老师在让学生和她一起板书课题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漂亮,而此时正是一个契机,但她却忽略了这一点,使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有些程式化,像在走过场。2、常主任认为:学习第三自然段已经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后,应再一次追问,此刻,假如你就是禹的儿子,你还想对爸爸说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很有道理,因为这两次假设都是为了更好得让学生体会大禹的精神,感受禹的人格魅力。 这次课例研究我们走得有些曲曲折折,甚至是走了些弯路,但也使我们受益匪浅。本次课例研究对我们低年级的日常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引起了我们深思:1、深入钻研教材,一定得把教材吃透,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一定要让自己蹲下身来,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去设计自己的教案。3、如遇到学生不感兴趣或不甚理解的内容,尽量使其形象、直观化一些。4、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简简单单,那是一种境界。5、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课文,只要你能拨动起学生那根情感的弦,你的课堂就一定会放射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