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节----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本节课是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落实本单元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实践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根据问题,自学例6情境,了解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演示,借助量杯和无刻度正方体水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梨、石头、土豆)的体积,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掌握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本算法;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三种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在理解“上升、下降、或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准备有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量杯、土豆、水槽、多媒体课件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先自学课本第39页,了解容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和不容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初步感知排水法和转化的思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汇报较好,理解了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再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V物体=V下降部分、V物体=V溢出部分。实验中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排水法的三种不同测量方式,测量出土豆的体积都是250立方厘米,方虽然多样,但是本质一样,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掌握了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本算法。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己发现:1.不规则物体可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2.乒乓球、冰块等不适合用排水法计算体积,排水法有局限性;3。必须淹没物体才可以记录数据。在本节的第二个活动:不用量杯,测石头体积中,当学生说量出体积的时候,我有效提问用什么量,学生说尺子,我说尺子能直接量出体积吗?学生才找到正确的测量目标。其实在这里我的引导虽然到位,但是可以设计成小组讨论,给学生2分钟思考交流的过程会更好。本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活动到位,学生能和老师同步思维,很多孩子对问题都做了有效的补充,比如:刘浩文在练习第2题结束后说--老师,我想说的更清楚些,有了底面积就不需要找长宽了;雷一鸣在第2题中补充---老师,我觉得问题中没有要求单位,那么把51立方分米=51000立方厘米可以避免小数计算,不容易出错;还有张依文对转化过程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本节课练习设计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第1题是练习九第7题的变形,改编成选择题,突出审清问题‘下面列式错误的是’的重要性,课中学生反思了错误原因,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第2题是练习九第8题,重在让学生注意‘统一单位’这个细节,但提问的第一个学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弱化了我的提示小结,导致课堂检测有13人出错在单位没有换算,说明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不足,思虑不周,没有起到这道练习应该起的作用。时间分配基本合理,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的重难点,但是忘记最后总结的‘转化’二字。课堂提问位置分配基本均衡,中间提问次数较少,个别孩子提问次数超过2次,没有等学困生的思维,课堂节奏稍快。本节课能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既是的评价,评价方式有老师评、学生评,大部分评价是语言评价。但是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比如有学生说冰块不适合排水法,我没有及时肯定,用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说的很好,我也忽略过去,没有肯定孩子。说明我有点急躁,教学艺术有待提高。总之,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算法,掌握了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抓住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底面积不变,找到变化的水面高度。练习设计和课堂检测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了解决问题要注意的几个细节,但是在今后教学中要用好学生易错点,不能让优生把课堂推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