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本节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加减混合》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页的例3和例4。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教学重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四、说学情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五、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六、说学法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七、说教学过程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铺垫孕伏,复习引入。这一环节先以连加、连减的计算为引子,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然后创设“小猴运桃子”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1. 竖式计算36+28+17= 65-25-21=2. 小猴运桃子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52-17-23=12(个) 52-(17+23)=12(个)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1.出示情境图,讲授例3。(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又25人下车,还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67-25+28=法一: 730830A95A497F4F7C9FB16379265396 法二: 4CF8D0377C50C9B2D6935C78824796322.讲授例4。(1)出示例4算式:72-(47+16)(2)比较: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1.笔算下面各题。54+18-41 68-47+76 63+35-17+19 78-39+55 53+27-9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30-13.学校合唱队原有65人,有27人今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2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八、说板书: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加减混合(没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加减混合(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