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典礼教师代表致辞:常识与超越常识亲爱的毕业生们,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感谢学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代表教师发言。平时讲课已经不少,我其实基本上把我想讲的、能讲的都在课堂上讲过了。今天在毕业典礼的场合致辞,这对我来说还是人生头一回。不过细想起来,没有一堂课不是人生头一回。每一次课堂上的各种人、事、物的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会重新再来一回的。今天在座各位的毕业,也是这样的一种永远不可以重新来一次的历史存在!说到存在,是今天一个常见的话题,刷存在感就是常态。而一说到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的常态,我就会想到正态分布,这是事实的集中趋势,但并不表明它一定正常,符合我们心中的常识。我们是那么少地凝视学生的双眼,引导他们的视线,我们看见的是分数和GPA及其正态分布;我们那么少地去体味学生的情感和叹息,走进他们的心中,我们提倡理性、客观和中立;我们很想快速地提炼出框架、结构、因素和逻辑,我们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学生的故事、情绪和心声。我们往往掌握了简单的方法,就忘记了现实的复杂。昂贵的教育和便宜的教育工作者,是这个时代很反讽的存在,这太违背常识了。现在大家能听到专家讲常识,就觉得很有水平。在今天的学校里,盛行各种常识比较题:大比小好,多比少好,高比矮好,长比短好,快比慢好,新比旧好,瘦比胖好,外向比内向好,胆大比羞怯好,年轻比年老好……不幸的是,我从小就矮、慢、胖、羞怯、内向、不说话……今天上午听到我一个最好的朋友说,鸭嘴兽是卵生,但又是哺乳动物,按照理论分析和归类,它就不应该存在。我觉得按照我身上的各种特征组合,好像也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从小在各种群体比较中总是不好,幸运的是,那时在学校中这些集合于我一身的劣势特质都没被放大,没上纲上线,反正没什么人太在意和关注我,我就呆在一边自己慢慢长大,看着别人出风头,也看着别人犯错误,在别人的故事里历尽沧桑也阅尽繁华。一直在挣扎着不要变成不偏不倚、平均分布、安全而无用的正态而平庸的人。可是今天我们在学校中看到了太多的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太认真地做这种所谓的常识比较题,不斤斤计较地比出个三六九等决不罢休,这就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什么是好学校?悦纳自己的就是好学校。我们每个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长、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个好的学校就是绝不大惊小怪,无论怎样,都统统接纳。然后我们才能在一个班级、一个社团和一个学校中谈得上自由、多元、民主、公正等这些高远的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在悦纳每一个人的自我的社群中才能涵养出来的价值。音乐中最难练的是长音,关系中最难得的是长情,教育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保持很长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钻研一个问题、琢磨一件事,充满好奇,保有激情而矢志不渝。在教育中,大多数美好的品质都与长时间相关,所以我们总是喜欢说“慢慢来,别着急”。慢下来,长时间,你才能细细体会自己的敏感,也才会有真正的喜感和痛感。这很难被测量,但却是教育中需要守护的重要品质。钱钟书说过:“在大学里,工科生看不起理科生,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中,外语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历史系的,历史系的看不起社会系的,社会系的看不起教育系的。教育系的没有人让它看不起,只好看不起自己的老师。”我想说,大学里的鄙视链根本经不起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的推敲,只有等你未来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你就会看到这条鄙视链轰然坍塌。所以不要着急,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担负得起苦难。良好的教育,并不会帮我们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决定我们的态度,教得我们应对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结果。这么多年以来,教育一直在改革,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观察者,我看都看累了,在快速变革和加速异化的时代,与时俱进成了习惯甚至是借口,教育中的守候和永恒成了稀缺。我特别想追问的是,什么是教育中的长盛不衰?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持之以恒的坚持?甚至,什么是永垂不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永恒的伟大事物,找到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他人,这是常识,但又超越了今天的常识。希望你们的每一个人在今天毕业这一时刻,都可以确认自己要追寻的伟大事物,要找到的重要他人。同学们,如果说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使命之一是知识生产,那么最后完成知识生产的是你,而不是老师。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合作方式:老师说上半句,学生说下半句;老师演上半场,学生演下半场。今天你们毕业了,其实是老师的上半场和上半句的结束,走出校门,就是该你们说下半句和演下半场的时候了。最后,面对广阔的社会和生活,请各位毕业生毅然离开,不要回头;作为老师的我们,一直在这里,期待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