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模型的依赖性非常强,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我利用“摆小棒”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表达,抽象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充分理解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总的来说,自己觉的有以下两个特点: 1、引入简洁有效,去干扰奔主题。 我创设了两个班级植树的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提出的两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不能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指向性明确,避免了无效信息的干扰,从而节约了时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2、算理的理解深入透彻,算法的掌握水到渠成。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运算概念的初步建立、基本计算的掌握,需要从情景出发学习,并加强学具操作,避免单纯的符号训练。需要经历动手操作(知识的图式表征)---语言表示(认知表征)---数学符号(抽象概括)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键性知识的突破,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来源,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举一反三。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要用分小棒的这个直观的模型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在操作中感悟。学生在这节课42÷2和42÷3的学习中两次经历了动手操作分小棒(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进行尝试)---课件演示分小棒(加深印象)---脑中想象分小棒(脱离具体事物,形成表象)---用竖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经历符号化的过程)---课件演示分小棒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表象和符号有机整合)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大胆的表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口、手,使得其中的算理让学生理解的深入透彻,算法的掌握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