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初步认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和2、3、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前面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成了奇数和偶数两类,本节课,又把非0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三类,这是自然数分类的一次扩展。由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重要基础,所以弄清本节概念的本质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说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激活已有知识看屏幕,体操表演,同学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并依次提出问题:(1)每个方队各有多少人?(2)什么是方队?(3)排成一排是方队吗?2.激发探究欲望师:25人、35人、24人、32人时能排成方队,是不是任意的人数都能排成方队呢?到底多少人时,能排成方队呢?多少人时,不能排成方队?看来要对数进行研究。【说明】结合具体情境,拉近新知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用问题引领激活学生的元知识,接着,再以问题串儿“是不是任意的人数都能排成方队呢?到底多少人时,能排成方队?多少人时,不能排成方队呢?”把学生带入思考的圣地,吊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操作感知为研究的方便,以1-20各数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用棋子摆一摆,边摆边记录。看看哪些数能排成方队,哪些不能排成方队。①号学习单:在1---20各数中,不能排成方阵的有 。能排成方阵的有 。展示学生摆的结果:共同读出不能排成方队的数,再读能排成方队的数。2、思考与交流 思考,能排成方队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不能排成方队的数呢?能不能排成方队与什么有关?生汇报得出结论,一个数只能写成1乘几,不能排成方队;若这个数除了写成1乘几,还能写成几乘几,就能排成方队。3、举例表征。生自由举例。比如5,它只有1×5=5,不能排成方队。而6,除了1×6=6,还有2×3=6,能排成方队。......师生共同总结:一个数能不能排成方队与它有几个因数有关系,也就是与它含有因数的个数有关。【说明】初识概念表象,经历了“摆一摆,思考与交流,举例表征”几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让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能更好的把数转成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从“形”中初步感知概念的特征。后几项活动通过思考与交流、举例表征,揭示“不能排成方队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排成方队的有什么特点?”,逐渐逼近概念本质,能不能排成方队与这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几项活动的连续,动手操作感知概念表征--思考交流语言表征---举例表征,各项活动经验的积累,恰是学生逐渐形成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带给学生探索数学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4、初识概念表象请学生把上面这些数的因数一一列举出来,独立写在2号学习单上,完成后小组交流。②号学习单写出各数的因数。 展示小组找因数的结果。观察这些不能排成方队的数,它们有几个因数?观察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得出:除了1只有1有一个因数,其他的都有两个因数。并且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两个因数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总结出质数的概念。再看,能排成方队的数,它们有几个因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师生共总结:它们都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它们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总结出合数的概念。这就是今天学习的质数和合数,揭示课题并板书。5、深化概念内涵让学生说出质数有几个因数?分别是谁?再找出一个比20大质数,说判断理由。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合数都有哪两个因数,再找一个比20大的质数,说判断方法。 判断1是质数还是合数?说出理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说明】质数和合数到底与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感知。因此,让通过找1-20各数的因数,小组交流,组间碰撞,用自己的话述说质数、合数的概念,找1-20以外其他因数,找自然数中的最大、最小因数等一系列活动,逐渐让学生穿透质数与合数的表象,弄清它们的本质属性。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6、比较 结网前面,我们按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成了奇数、偶数两类。今天以因数的个数为标准,把自然数分成了几类?分别是哪几类?得出结论: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成1、质数、合数三类3类。并板书。7、延伸概念触角观察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合数呢?最小质数是几?最小合数是几?思考,有没有最大的质数和最大的合数?为什么?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最小质数是2,最小合数是4。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质数、合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找不到最大最小的质数和合数。【说明】特意设置“比较、延伸”环节,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的本质区别,知道奇数和偶数是自然数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来划分的,质数、合数、1是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来划分的。延伸环节,一方面巩固了质数和合数概念的本质,让学生知道了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尤其从自然数个数无限多的属性,迁移到质数和合数无限多个,找不到最大的质数和合数,从而深化了对质数和合数内涵的理解。8、前后照应 回到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回答,什么样的人数能排成方队?什么样的人数不能排成方队?生得出结论:当人数是合数时,能排成方队。当人数是质数和1就不能排成方队。【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1、判断下面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9、48、28115、73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说判断方法,集体交流评价,总结出简捷的判断方法,引导运用旧知,学以致用。尤其从判断73是质数还是合数,引出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必要性。2、下面哪句话在括号里正确打“√”,错的打“×”(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3)1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4)最小的质数是1。 ( )【说明】两道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清晰,目的明确,都有充分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丰富、提升对概念的认识,把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加以区分,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清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练习设计的共同点在于都围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既注重概念本身的内涵把握,又注重方法的引导。特别是从学生判断73是质数还是合数很费力,引出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必要性,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3、猜一猜,所猜的两个数都是质数。(1)我俩的和是8,积是15,我俩分别是( )和( )。(2)我俩的和是6,差是1,我俩分别是( )和( )。(3)我俩的和是12,积是35,我俩分别是( )和( )。观察上题中两个数,他们都是大于4偶数,都写成了两个质数的和,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出示让学生读。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例如:14=11+3……但没有经过证明,只能称为猜想,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二百多年来无人能够证明。值得骄傲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一成果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但他的成果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说明】简单的总结既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有学习方法的提炼,特别是启迪学生发现数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只要我们大胆猜想,努力求证,就一定会有新发现,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四、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