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思维导图,让知识活起来面对浩渺如烟的书籍,图书管理员会整理出它们的类别。那面对错综复杂的知识点,孩子们又该怎样快速而有效的去整理呢?对,就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整理。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多而杂的知识点,也可以很好的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众所周知,数学复习课是枯燥无味的,散乱的知识点、繁多的练习题,会让部分孩子产生恐惧甚至厌学心理。在数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案建立起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在收集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让学生从原来机械式、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学习方式转化为整理知识点内在关系并充满活力,主动探究的有意义的学习。四下数学的第三单元是《因数与倍数》,本单元涉及的概念繁多,既抽象又容易混淆,学生学习过后,往往如同盲人摸象般只能看到这些概念的局部,无法从整体上窥见概念之间相关的联结,达到知识间的有机融合。如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个联想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来描述数字2,学生非常容易想到2是最小的质数、2是偶数、2的因数是1和2、2的倍数有2,4,6…、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出本单元的所有概念: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2的倍数特征、3的倍数特征、5的倍数特征。可是如何整理使这些凌乱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加有序、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必备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概念,哪些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些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的联想,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以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并得出知识网络图,形成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就好比是捡葡萄,你一粒一粒捡,恐怕最多拿几十粒,但要是把葡萄串成串,拿到的葡萄可能多几十倍。它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建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动的重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充从而对整个单元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率,拓展发散思维。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内涵、扩充外延、迁移生长,进一步明晰概念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促进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学生从中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翻看孩子交上来的思维导图,不仅为孩子的新颖创意点赞。孩子们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思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有创造性,甚至有几个不爱做作业的孩子都交上来了很棒的作品!收获一次作业,收获了很多感动!思维导图,让知识活起来,让思维动起来,为孩子的学习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