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轴对称图形》反思前两天,听了刘xx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提前沟通过,对课的重难点也进行过分析。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对照原来的设计,有一些调整的地方,课堂上的一些活动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个环节:设疑激趣。出示了一副眼镜,眼镜的镜片一边大一边小,问学生:老师想买一副眼镜,大家觉得这个可以吗?学生笑着说:不行。这样激趣导入倒是挺好的,学生从这样不对称的现象中先到了对称,能够较好的引发学生对对称现象探究的欲望。但也有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从眼镜的导入中不能想到“对称”呢?又该如何导入?另外,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上来看,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现象的例子,而且这些轴对称图形都是很漂亮的,先观察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去认识图形、创造图形的兴趣。不对称现象倒不如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对称带来的美。第二个环节:认识轴对称图形。在这一环节又分了几步。第一是直观判断,老师出示一些图形,问: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是的画√。这里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判断,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也能激发认知冲突,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只是老师在处理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导致对后面的学习有了负面干扰。教师在学生说对称时,教师就追问一句:哪两边对称?学生:左右对称。恰好前面出现的蝴蝶、天安门图片、剪纸都是左右对称,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对称应该都是左右对称的。因此,出现三叶草时,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说是不对称的。接着,教师出示了衣服剪纸图,而且这样导入了下面一个环节:刚才大家说有一个图形是不对称的,怎么验证?但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操作验证的是衣服图片。这里一是教师的不恰当语言对学生的判断有了错误的暗示,二是老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判断的是三叶草不对称,教师让大家验证的确实另一种形状,不能及时的调整课堂。这里可以怎么处理呢?我的建议是:1.可以不出示三叶草。因为这里让学生初步判断的目的,并不是要检查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掌握,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没有必要出现这些有争议的图形。2.如果出现这样的图形,学生出现了疑问,那就验证这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学生有可能会想到折一折,那么这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剪图形也做好了准备。这一环节老师设计了两次剪图形,感觉有些不妥。第一次剪图形,是教师领着学生剪“衣服”,教师演示了剪的步骤,学生跟着老师说一说,然后再剪。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活动中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师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表达,描述剪的过程,这样也就失去了在描述中进一步感知的机会。教师接着让学生自主剪一些图形,这里连续两次的操作活动,其实只能起到一个作用,学生看似是充分参与活动了,操作了,但这里的操作对达成目标来说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因此,我想说的是:课堂上设置操作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活动之后要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操作中要对学生做什么样的提醒?比如:学生剪纸活动中教师就要提醒学生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还要注意卫生,不要把剪掉的纸屑扔在地上,用完的学具要及时收好等。这里还需要说的一点是: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教师一直强调的是两边一样。对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一样和完全重合是不同的。比如练习题中出现的小鸭子图,两边确实完全一样,但是沿着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并不能完全重合,因此,这幅图也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概念把握准,描述要清晰完整,更要准确。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准确的数学概念,这也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第三个环节:闯关练习。练习很有一定的层次性,也较好的针对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既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新知的学习,又能够在出现质疑时,利用直观的演示,进一步帮助理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对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不如找学生身边的、能见得到的,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对称之美!由此也想给刘老师一点建议:备课时首先要认真读一读教材,看看教材是怎么安排的,课后练习是怎么设计的,再读一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针对的是哪一个教学的目标,包括练习的设计,练习设计针对的是哪一个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需要研读的地方。还有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想着怎么引领着学生真思考、真操作、真交流,这样才能够让一节课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