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课后反思一、授课时间:2018年10月12日二、授课班级:七二班三、授课人:何xx四、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学习目标用词不准确,没有做到可控、可测2、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没有立足教材3、板书条理不够清晰五、反映以上3个问题的教学细节1、反映问题1的教学细节:本课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①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②研读史料,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巩固统一的措施。③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了解”“掌握”“认识”等用词都是比较笼统,不可控、不可测的用词,无法量化学习目标,这违反了课程标准的要求。2、反映问题2的教育细节:在讲解秦朝在地方管理上使用的是郡县制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第45页的地图,而是用语言讲解秦初设置的36个郡,这样学生们理解的不够直观,不如直接看地图,对郡的理解会更直观和具体。另外教材第49页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向学生再次强调实物史料的作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3、反映问题3的教育细节:在本课中,我的板书形式这样的:第10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原因 2、建立秦朝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管理 2、地方管理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交通 2、经济 3、文化 4、军事这样的板书内容虽然全面,但是不能反映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促进学生对本课整体内容的把握。六、产生以上3个问题的原因1、产生问题1的原因:没有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所以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够科学准确,没有做到可控、可测。2、产生问题2的原因:以前教的学生是高中生,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因为教材原因,讲课时一般是根据人教版教材进行讲解,所以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句人教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因此对课件的依赖性比较大,就容易不自觉的忽视教材的作用。备课的时候不够充分,没有仔细研读教材,忽略了教材第45页的地图和第49页的知识拓展。3、产生问题3的原因:对学情研究不够透彻,没有充分考虑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理性思维,这种标题式的板书他们看不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七、解决以上3个问题的方法1、解决问题1的方法:认真研究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牢记学习目标用词,让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能保证可控、可测。另外,要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尤其是本学科其他教师的课,积极向前辈请教,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短板。2、解决问题2的方法:做到每次备课之前,自己先透彻研读教材内容,不放过教材上任何一个细节,包括课文下面的注释内容,立足教材。3、解决问题3的方法:根据每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每课的板书设计成示意图形式,并在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示意图,那么学生也就掌握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八、改进案例在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对以上3个问题的改进1、对问题1的改进:本课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①说出秦朝暴政的表现,背诵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等基本史实。②通过史料研读,说出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③认识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改变了原来不准确的学习目标用词,把每个目标都制定的可测、可控。2、对问题2的改进:在讲解秦朝严苛的刑法时,引导学生阅读第51页的“材料研读”部分,通过解释这一段文言文材料,学生形象的了解了秦朝刑法残酷的程度,进而理解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2页的地图,地图当中清晰的反映出了起义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了这一知识。3、对问题3的改进:本课我设计的板书如下: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大起义戍守遇雨 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直接原因) 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