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反思 童话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的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又比较离奇曲折,所以总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受。《大象的耳朵》就是这样的一篇童话。从课题研究的立场出发,围绕“思辨”,我设计了3个思辨目标:①在比较发现中,引导学生读好问句;②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想象的发散思维训练中,迁移运用问句;③借助关键句,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围绕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具有思辨味道的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随文识字,顺“思”成章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在课堂上始终铭记这一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随文识字。在理解“扇”时,通过形象直观的古文字和今文字对照,追溯字源,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指“门”,而后知道引申义为“扇子”,进而建立音、形、义三者内在联系。理解“耷拉”时,教给学生联系“耷”的字义再结合大象的图片来理解。这样的识字,在趣中学,在趣中记,顺“思”成章,既学习了生字,又积累了词语。 二、朗读为要,促“思”生发 童话语言的特点,通过孩子们不同形式的朗读才能彰显出它的趣味。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小兔子看到大象耳朵后“咦”所表达出的“好奇”“惊讶”“关心”。在品味小动物们与大象对话这一环节,我在孩子们朗读好问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补白:小羊也这么问之后,大象会怎么回答?进而循序渐进,让学生想象小老师、小鹿、小马会怎么问大象,大象又会如何回答。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想一想,说一说,再演一演,体验大象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具体创设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又一次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读书的能力。整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积极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是高的。 当然本课也存在明显不足。“借助关键句,学习复述故事”这一思辨目标未能落实好。复述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思维训练,涉及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如果能够紧扣“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大象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两个关键句子,教师顺势发问“谁能用上这两个句子,把这节课咱们了解的故事简单地说一说呢?”,这样一来,问题指向明确清晰,支架呈现也完整到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因遗憾而美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把目光定在学生不会的疑点、难点、盲点。一句小小的问题、一个看似相同的设计,都应尽量发挥其价值。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一个丰实的思与辨的过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