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教学反思回顾以往,小组合作在班上已经陆续的开展,在合作中多多少少会出一些小问题,接下来就谈谈在合作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现象一:学生参与面不广在整堂课中,基础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讨论时,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另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佳,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稍逊,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及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机会。部分学生还养成了依赖别人、不思考的习惯。反思:有些学生习惯了做学习活动的“看客”或“听众”,这与我们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中,我们只考虑了英语学习基础较好学生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小组中各成员的个体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不能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放弃讨论;也有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因怕出错,不敢发言,生怕别人讥笑,于是干脆当“看客”。要扩大活动的涉及面,我们必须根据学困生的需求,给他们布置与他们英语实际水平相当的任务。或让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对本组中的学困生在词汇和语言表达上给予帮助。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并安排每组的学困生做汇报,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大任务的同时可设计一些小任务和微任务,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就能更有效的开展。现象二:小组讨论浮于表面这种现象除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这一原因外,在讨论之间可能我们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活动之前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导致了学生在讨论时无话可说。反思: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指导,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或请教朋友等方式预先了解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为课堂教学起到了“热身”作用。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言之有物”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现象三:在学生汇报时,秩序较乱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活动的过程;当小组代表汇报或展示时,其他小组有的学生并不认真听,他们或者抓紧时间与同伴完成或完善自己的任务,或者呆在一边心不在焉,课堂教学也随之变得松散和低效。反思:出现此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为小组讨论学习的交流活动制订规则。在一小组代表做汇报时,教师给其他学生布置旁听时的微任务,如让下一组(随意抽)在汇报前谈谈对前一小组汇报内容的简单看法;任意抽一学生重复或简要复述小组汇报的内容;让学生给汇报小组打分等,以督促他们认真倾听。现象四 :小组成员的搭配不科学,角色的分工不明确整堂课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的就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困生的学习得不到保障。小组中各成员的个体差异以及搭配不均衡,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是其中一原因。反思:我们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时根据“组内异质”的原则,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的组内分工包括角色定位的细致性(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和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如让有组织才能的学生担当小组长,协调成员的发言,共同商讨出活动成果;让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担当记录员,记录同伴的发言内容;让思维活跃、口语好的学习担当汇报员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如讨论内容较为简单时)让英语基础差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担当汇报员,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在布置任务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讨论时,要求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能说出课文中提到的内容;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书中未提到的内容,并规定讨论时各小组先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发表建议,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他们多点帮助,多点信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自控能力与学习策略的培养。而且在实施教学时,在自己课堂语言方面还要加强,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还应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课堂管理和调控有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时真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新课程对英语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