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的认识》一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对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还有圆锥的认识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认识圆柱的展开图”,例1和例2本来是一节课,但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经过教研我们决定把它分成两节来讲。我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了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拿到课堂上,并对圆柱的特征进行了预学。学生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学具,上课情绪非常高涨。第一环节,从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开始,我问学生“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还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菱形,看来部分学生对立体和平面图形的分类概念模糊,因此我们又在这里进行了区分。紧接着,当问到“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时学生回答都是长方形,个别学生说长方体最多有两个正方形,紧接着我追问“这些面都是什么面”,学生答不上来,我引导学生拿起课本用手摸一摸课本的表面,有几个学生回答是平面,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至此,我感觉学生在经过预习之后,对于立体图形的特征仍然只是感性的认知,不具体不准确。因此在进行圆柱的特征学习时,我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充分探究圆柱的特征。我参与到几个小组的讨论中,学生拿着准备的圆柱体,边观察边说。在小组展示时学生能说出圆柱是由两个底面、一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有两个学生补充说“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高有无数条”,我追问“侧面是什么面”,这回学生一口说出侧面是曲面,并与长方体的面作了对比;然后出示了两个高矮不同粗细也不同的圆柱,通过问学生“两个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粗细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柱的高的含义。既然学生能说出高有无数条,我顺势追问“高为什么有无数条”,学生从高的定义来解释,我又追问“圆柱的高如何测量”,学生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通过短暂的小组交流后,能够借助直尺和三角板来说明,在一名学生演示时,其他学生能及时指出应该从直尺 的0刻度线开始量,这非常好,但是总体来说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这些是本节课我认为我对学生学情把握的比较好、课堂环节处理的较好的环节。从学生讨论和汇报展示的情况来看,学生比刚开始预习时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初让学生汇报预学题,很多都不知道答案在课本上什么地方,回答不出来或者说出很长一段话,不能捡出重点。现在孩子们不仅能够找出答案,还能对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进行思考,形成语言。当然,本节课还发生了一个让我感觉很意外的情况。圆柱的特征总结、练习过后,我问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不出来,我拿出由笔和长方形纸片组成的学具,转动起来,学生看了一会依然不懂,我把笔的一端对着学生旋转,学生说是“圆”,我把学具竖起来,继续旋转,学生还是一脸迷惑,仅有几个学生说是圆柱。看到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不好,我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学具转一转,一些孩子很聪明,用夹书条和小练习本组成学具,在经过了自己的操作后,才慢慢感知到旋转而成的是圆柱。我又提醒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没,学生想到酒店的旋转门,紧接着我追问“这条轴是转成的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经过了前面的操作和铺垫,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总算是经过了一番波折,又重新拾起了自信。下课之后我问了其他班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回答的确实不好。我反思了学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我们班的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的确不是很好,最开始连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分不清,因此需要我从生活中的实物、实际情景入手,通过直观感受和想象,抽象出立体图形。还有一个不足是,课件上本来有动图演示,但是播放时由于缺少插件,不能播放,因此学生不能完整直观的看到旋转过程和旋转轨迹,所以对于学生回答出“圆柱”有难度。今后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应该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先直观后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要准备好课件,帮助学生生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