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星期四,我上了一节《白杨礼赞》的公开课,这篇课文主要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三方面,介绍了白杨树,并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其人的特征,把白杨树象征为一类人、一种精神,托物言志。在教学中我将象征设置为教学重点,围绕象征设置了三个问题,但课堂中暴露了很多问题让我深思:一、 重点问题不能蜻蜓点水把象征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一方面符合散文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手法,所以首先设置了“围绕不平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而后重点研读了第五段,设置了“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个部分,各写出了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一方面分析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与白杨树性格特点的内在联系,为下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最后顺势抛出“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白杨树吗,文中除了写白杨,还写到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引出象征手法,并使学生明白象征手法的象征体和本体之间有某种相似点,而后出示写作背景,引出作者写本篇的原因及目的。表面上教学流程是没有问题的,但既然把象征作为教学重点,所有的问题环环相扣,为象征蓄势。但在象征手法的讲解时,仅仅是出示了象征的定义让学生朗读,缺乏对象征手法更进一步的讲解,所以最后学生其实也仅仅是明白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有某种相似点,对于象征手法具体“怎么用,为什么用”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说重点问题不讲则已,若将必须讲透,不能蜻蜓点水。二、 备课不仅要备文本,还要备学生这节课在准备过程中,做了很多教材分析,也设计好了老师在授课时的过渡语,但我认为缺乏对学生学情的预判。因为这一步的缺失, 之前做的很多预设在课堂生成中就显得毫无用处。备学生主要是对学生理解掌握情况做出提前预判,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是需要老师教的。需要老师教的,老师也要想好怎么教,怎么引导。只有做好做好预设,才能上好课。三、 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非常有特色,感情也很充沛,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篇目。但这节课在设计时只是泛泛地在初读体验时,抽取了几名同学读了一下,既没有读出感情,老师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致使本节课的朗读浮于表面,应该说是无效的朗读。评价时既可以老师点评,也可以学生互评,引导学生有激情地读、热情洋溢地读,让对于学生不太好理解的主旨在朗读中提前领悟。四、 讲教材就要紧扣文本针对本课象征手法的训练,本课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一个片段写作,暂且不说内容多不多的问题,就小练笔来说,没有结合文本来说,问题的抛出与写作的开展没有过渡好,完全可以利用本课现成的教材进行写作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与朗读结合,重点朗读这些段落。老师加以指导,这样学生既有的写,又知道怎么写。短短45分钟的课匆匆而过,但它留给我的反思久久不能散去,并将影响我今后的教学。今后我将会将多多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多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