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低段预习 最宜“眼高手低”
“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之于预习,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持赞同意见,但是将预习引进一年级数学课堂却可能引来一片质疑声: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而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方法,他们能行吗?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培养,在这时候就提预习,他们能适应吗?是的,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应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水平之上,如果将预习方法引入一年级课堂又如何解决经验不足和能力有限等问题。但是预习在一年级真的行不通吗?带着这许多的困惑,笔者进入了学校组织开展的数学课题《小学数学操作课预习指导的实践研究》中,在近一年的研究时间内,有了些许体会,收获了点滴心得,遂分享之。
一、巧改“预习”观念——指导下的预习
传统的预习观一般将预习视为提前学习,比如看看书本的内容、做做书上的习题,更深层次的有理解书本上的概念、经历推导公式的过程等等。这样的预习需要较强的自主性,需要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而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这些。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经历预习过程呢,能不能适当地减弱预习的自主性呢?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我们可以建立适合一年级学生的预习观——一年级学生的预习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配合、指导下完成。
预习指导高年级的孩子需要,一年级的孩子更为需要。如何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适度、合理的预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预习作业,陪同学生经历预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预习反馈等来渗透预习观,初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在首次预习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好模特的角色,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走进预习,在不自知的观察、比较中进行预习。此外,教师应该尝试着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之为预习,让学生初步建立预习模型。在之后的预习活动中,教师则可以将预习指导的任务分由家长承担,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大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更是乐意配合。因此,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这样,有了老师和家长的通力配合、用心指导,学生便能较快入门。
二、锁定“预习”范围——以需要为原则
数学学科,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每一方面的内容各有不同特点,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也就不同,如果预习任务的布置合理得当,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简约有效;反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类型都是适合预习的,如果我们过份强调预习,效果反而不佳。
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有了预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一个这样的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多数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面临这样的困难:在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很经常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而一年级的孩子仍处于好玩、好动阶段,往往一碰到学具便一发不可收拾,课堂随即一片狼籍,老师需要不断地组织课堂,又要顾及新授知识,往往无法兼顾。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没能按要求从操作活动中收获知识,反而变学具为玩具,课堂实效性大打折扣。于是,很多老师干脆放弃了操作活动,以课件展示或教师示范操作代替。我们都明白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的道理,操作活动的必要性笔者也不再赘述,所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有所偏差,这样的课堂迫切需要改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将预习引进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操作课堂,发现预习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预习作业,将某些操作活动划入预习范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活动,将课堂上组织操作活动时的“大锅饭”变为预习时的“开小灶”。这样,既减轻了课堂的负担,也使操作活动的作用最大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设计“预习”作业——适合年龄特点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般是不留书面作业的,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一年级学生的预习作业设计又需要注意什么呢?在实践研究中,笔者找到了一些小窍门,总结为如下方法。
1.亲子游戏预习法
游戏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果预习作业能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既不会造成孩子的负担又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左右》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