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有多长》教后反思到xx跟岗第八天,第一次给二年(3)班的同学上课。全新的班级、陌生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一节课还算顺利地上完了,几点想法理一理:《教室有多长》是一节数学活动课,预设时比较担心课堂秩序的组织问题。为此,我在设计中安排了一个小组先示范测量,其他小组先看。测量后,动手操作的和观看的都来谈谈应注意什么。动手实践的同学有了体验,能说出应注意要做记号、一本紧挨着一本摆、要注意安全、做好分工、边摆边记录数据等。这些经验很好地跟还未动手操作的小组进行了分享,起到了示范作用,可以避免活动时的茫然和混乱。但也有点小弊病,一是要多费时,二是其他小组没能参与,甚至因为角度问题看不到示范而失去关注的耐心,因急于要实践忽略了倾听。在活动中有效指导学生分小组采用了统一标准进行测量,还及时创设“用老师的大尺子量”和“用同学的小尺子量”这两个情境,引发生成,在反馈交流时及时抓住生成进行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还要关注这种工具的统一性。孩子理解了,就能举出要用同一把大小的尺子、同一个文具盒、同一个人的脚掌等例子。之前一直在听xx老师的课,能感受到孩子在她的组织下,课堂建设得很有秩序、有深度。自己来驾驭课堂,又是活动课,就发现课堂调控不容易。孩子不是养成了有序的习惯,哪个老师来上课都有秩序。而是课堂调控能力好的老师到了什么班级,都有办法把课堂组织得有秩序。这个能力,我需要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有序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有序的课堂,会让老师不在课堂上动肝火耗精力,而有更多的心神去组织更多的学习活动。关于课堂生成把握的准确性,也是我要向xx老师学习的。表示测量结果时,学生出现了数学书“25本半”、脚掌“36.2只脚掌”、小尺子“39把半”这样的记录,我还是不能准确地给予指导:大约估计成26本、36只、40把,不能及时地抓住课堂生成,渗透“四舍五入”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