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效率低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首先表现在教师角色: “传授型”,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小部分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大部分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小部分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在一般密度中,属于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等其他环节所用的时间。特殊密度则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但是,小学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证。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搜集到威尼斯城的迷人风光、小艇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小艇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水城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4、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进行深层的学习活动、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本人在教授《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看看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五、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当我们看到上课时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到老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着力推敲,可学生不承情,没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样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浪费,师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存在着一点,那就是缺少一个字“情”。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气,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课标,我们知道了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小女孩的悲惨的境界中。是的,正是老师被这篇课文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根据“流落街头,几次檫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几个情节制作课件,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学生理解重点句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则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出现了一片漆黑的画面,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的意思,更进一步体会到“春天来了,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 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仅仅是个开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距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努力总结提升,以构建更加和谐生动高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