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ID:535133

大小:5.6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章主要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本节要求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首先,在探究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运用判定定理时,都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其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两两对应的互逆定理,本节课在引入新课时就是类比性质引入判的.“启下”,首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是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其次,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探究模式从方法上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的良好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一、教学过程反思首先采用复习引入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记忆,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其次探究新知,教师出示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以此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得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结论一系列的活动探究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课堂中通过摆两组分别相等小木棒的活动以及观察网格中线段移动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推理论证的过程。最后通过例题说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证明命题是一个难点,因此采用先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再由教师引导,把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逐步转化为证明线平行、角相等、三角形全等。体现化归的思想。也使学生有一个不断的自我矫正的过程,突破了难点。总之,整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显得不足,教师由于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些环节操之过急,讲解过多。二、本节课的重点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新知的两个活动,活动目的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第一活动相对简单,活动效果较好。但活动二相对较难,在备课时,本以为学生会很轻松的摆出来,但事实不是这样,由于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给出的方案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不是最简便的,可见学生的想法有时教师是无法预测的。此时我们放手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点强硬的把学生带到下一环节。三、本节课的难点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探索两个判定定理及其验证。几何证明本就相对较难,在证明判定定理时,尽量让学生写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进一步写出已知和求证,在此环节教师不要取而代劳。在证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做辅助线,让学生板书证明过程。四、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1、动(师生互动):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判别方法,经历动手操作---得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结论一系列的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变(多层变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例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提高。4、多(活动多样):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评价”,“小组间PK”等活动环节,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其中小组间PK环节依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每位同学都尽可能的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这符合新课标的宗旨: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五、反思教学不足之处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思维空间不够;由于本节动手活动量较大,时间显得不够充足,在活动时间和学生的思考时间上老师操之过急。教师讲的过多。 2、某个学生写的有瑕疵的过程投影出让全班一起评改,而不是老师代劳。 3、学生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还不是很规范,在今后的学习中是一个需要改变和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改正不足,再接再厉是数学教学更高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