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孩子不特殊
内容摘要: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无数个不
同的家庭中,他们就只是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让我们给予身
边的特殊儿童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在生活中更融洽自在地与其相处,让每一个特殊
儿童不再特殊.
关键词:特殊儿童;关注:教师成长;家庭:引导,
教师在观察身边的儿童时,即使年龄相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仍然是
十分明显的。什么样的特征表现属于常态,什么样的特征或表现属于非常态
的?怎样的儿童属于普通儿童,怎样的儿童是特殊儿童?天才、智力落后、身
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
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自闭症(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感官统
合失调等等类型。每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但可以在
发现残疾后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和专门的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
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
员。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一样有着特殊的需要,只是他们的身心发展与普通
儿童比有一点差异,如何正确看待他们的特殊性,关注这一特殊群体,满足
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让他们更好地融进集体人群之中呢?
特殊儿童进行随班就读,融入正常的班级中,让这些特殊孩子与普通的
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游戏,在相互交往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教育和服
务,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在孩
子成长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教师尽量给他们营
造一种轻松愉快、温馨有爱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
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爱,教师以爱为教育的中心,在生活中
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不只是父母爱他们,老师爱他们,还可以联合社区对
他们开展关爱活动,我们要以多种方式来爱他们,让他们感受爱,并学会如
何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爱。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
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心主旨就是“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教师要坚守教育
初心,勇担育人使命,不断创新教研方法;对待特殊儿童,我们要坚持做到
十个“善于”:
一、要善于学习,教师要做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保持住自己不断求知不断充电的学习动力,随着时代的
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与孩子一同成长。
二、要善于引导,首先教师要学习解读幼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
如何解读幼儿的环节,教师不应该是被动的,幼儿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了解到
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环节创造条件和机会,充分了解孩
子,明白孩子的内心。个案研究作为一科 1 对 1 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在各个
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教师应为每个特殊儿童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资料。特殊
儿童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或者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容易孤立,
性格变得越发孤僻,自卑,封闭内心。周围人平等对待的同时,要保护好孩
子的自尊心,教师要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文文是班级里三个特殊儿童之一,从小班开始随班就读,当时的他没有
语言交流,说话含糊不清,自制能力差,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敢
运用眼睛与人注视、以及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怎样让
他融入班级呢?教师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内趋力,为了塑造他的自尊心,从增
进师幼之间的关系入手,逐渐走进他的内心,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与他眼神对
视,朝他点头,进行肢体语言接触,拍拍他的肩膀,为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多拥抱他鼓励他,教师组织开展点团体合作的游戏和活动,鼓励身边的孩子
主动去与他交往。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分类引导、精准引导;对特殊儿童要有
针对性地设计目标,创设情景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
三、要善于接纳,教师要有豁达开阔的眼界和胸怀,以包容和发展的眼
光看待每一位特殊儿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
感受。教师需要了解幼儿行为、语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真正的需
求,才能有效地落实到教育上。上中班时文文不说话孤僻的现象有所改善,
但还是有轻微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相较于普通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发展不充
分,现在有比较敏感的视线对视,偶尔有交往性的微笑,喜欢自娱自乐,与
周围环境缺少交往,但有时候会故意大呼大叫或者单调无意义地呼喊别人的
名字借此引起同伴的关注,在使用有较多词语和连接词组成的长句时,有时
用得不是很准确,词语颠倒,让人难以理解。在一次班级晨间活动,班里有
小朋友跑上来跟老师告状:“老师,文文故意抢走我的小球,还边跑边笑
呢……”从这个小碰撞中可以看出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类儿童他们都有一
颗敏感而渴望朋友的心,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表现机会,帮
助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同时让他们学习如何适当地展示自
己,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要善于交出“主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实施
时我们应把握以下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
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孩子成长的
时候,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虽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主能力较弱,但教师仍应在实际教学中尽
量挖掘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儿童需
要为主导的学习,让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
让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做一个“倾听者”,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才能实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要善于鼓励,孩子的能力就像面团,教师的鼓励就如同酵母;特殊
儿童的心理素质差异较大,教师要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引发心灵的共
鸣,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六、善于评价,佛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曾提到,他之所以
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是因为他的母亲相信他,总是对他说,你将来一定
会成为伟大的人物。同样,如果你不断对孩子说他是愚蠢的,那他也会变得
愚蠢,不止如此,他还会开始做愚蠢的事情,当你鼓励赞美别人时也一样,
如果你不断对一个人说些什么,他就会表现得像你说的那样;教师要细心观
察孩子点滴的进步,做到客观公正、用正面积极的评价激励孩子;
七、要善于革新,我们的教材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
到现在的完整儿童课程,教育理论不断的革新,教育的方式也要不断创新;
教师既要有敢于革新的底气和魄力,更要有善于革新的担当和能力;
八、要善于聚焦,对于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教师在教
学提问时应聚焦于“语言表达形式”,让孩子真正获得“言语智慧”;
九、要善于整合资源,在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
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中可以有效地结合艺术、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这五大
领域的内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和整合,
教师应尊重其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耐心地等一等。创造
一个可以从容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
的速度、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通常在适应性行为
方面低于普通儿童水平,在诸如交流、日常生活、社会化、广泛主动地寻求
合作,以及社会适应性行为等技能上,有严重的缺陷,教师可通过绘画评估,
了解到文文从小班到大班的成长历程,他的涂鸦绘画记录了其心情、个人偏
爱等方面的表现和变化、每次要涂颜色时,文文他都喜欢涂红色,犹如心中
有一团火焰,他满腔说不出口的热情,从小班“一片大色块”的涂鸦慢慢过
渡到中班不完善性的蝌蚪人、土豆人,他有了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
从大班《我的跳绳记录》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及排列来看这是一副很和谐的游
戏动态图,周围都是小伙伴在游戏,遗憾的是小伙伴都没有手,相互之间似
乎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文文他身边小伙伴都没有主动去接触他,只有文文
他自己双手双脚像只初生牛犊充满好奇地蹦蹦跳跳,文文手中是没有跳绳的,
因为他还不会跳,但是处在这个氛围中令他很放松愉快……
在班级活动中解读了文文的画,身边的孩子将心比心,好几个幼儿都愿
意主动走近文文进行游戏,从小我单人的跳绳活动发展到两人一绳、交互摇
绳等游戏。
十、善于协作,要和各科专任特殊教育老师协作,和家长协作,做到上
下同欲、齐心协力、凝聚合力。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
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
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了达到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
发展,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显得非常重要,文文的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从
小是爷爷奶奶带的,奶奶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手包办,不管是渴了饿了,不用
文文开口,爷爷奶奶就过多地包办代替或过分地限制照顾,使他无法主动地
投入各项活动中,开始发现文文有点内向的情况时,教师与文文的家长及时
交流,文文妈妈总是很抵触,文文觉得他的孩子不说话不吭声是非常乖巧的
表现,特殊儿童因为其复杂与综合性不能轻易独断,但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
成长,最后家园一起合作,由“双方互动” 变为“三方互动”。 家长在孩子
的教育目标上与老师达成共识,不断学习科学育儿方法,积极参加幼儿园的
活动,主动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与老师携手,才能促使孩子健康、快乐、
全面、和谐的发展。
让我们行动起,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给予身边的特
殊儿童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在生活中更融洽自在地与其相处,让每一个特殊
儿童不再特殊。
参考资料:
1.雷江华,方俊明主编《特殊研究方法教育辞典》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福娟,江琴娣主编,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第 3 页
3.张建珍;家园共育袋[J];早期教育;2002 年 10 期
4.康建婷;浅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J];科技信息;2013 年 0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