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是教学运算定律,也是小学阶段出现定律最多的一个单元,运算定律数量多,学生理解困难,运算定律给计算带来简便,所以这部分的建学,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这单元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如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减法的性质:a-b-c=a-(b+c)除法的性质:a÷b÷c=a÷(b×c)成功的地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掌握的比较好,并且学生能把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模型,引入到以后的其它定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律,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其他运算定律的模型,为以后学习其它定律奠定了基础,效果很好。不足之处及对策: (一)小学生对所学运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1、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易混淆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而在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时,小学生总是把它当成分配律来计算,变成25×7+25×4或者25×7×25×4,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做题目时,老是出现错误。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个特别难理解的一个定律,比较抽象,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总是会忘了后一个数也要和那个数相乘。如:(125+8)×4,他们总是会变成125×4+8。并且特别容易把它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所以导致教学比较困难。 2、运算中添括号与去括号时,运算符号的改变与不改变分辨不清如讲括号的作用时,难点是添括号、去括号时括号里边运算符号的变化规律。如:15-4-2=15-(4+2)与20÷4÷5=20÷(4+5) ,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因15+4+2=15+(4+2),所以应该15-4-2=15-(4+2),因为20×4×5=20×(4×5),所以应该20÷4÷5=20÷(4÷5)。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在充分的计算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应该怎样变化,并且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律是建立在法则的基础上的。加不加括号,用不用运算定律,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条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小学生在熟练应用运算定律、括号后,积累了大量计算经验(如:4×25=100)的基础上再教简算才会显的自然、简单。 (二)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对校学生的影响小学生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小学生:“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由于不看题,本来直接算括号时,算式会更加的简便,但是有些小学生却认为要用运算定律,式子才会简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虽然最终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导致算式多走了弯路,反而不简便了。 (三)题目本身的数字特征对小学生的干扰我们在学习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就是利用运算定律凑成整十整百,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效果。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并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来凑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顾算式的特性,强制性的“凑整”,变成了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 (四)小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欠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算定律教学这一部分,脚踩在编辑安排上的课时较短,内容既少又简单,因为在前面他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比较难改变过来,还停留在前面的学习中,在上课时,由于老师一直在强调所以才会运用,而到了课后没有人跟他们说,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如:56×37+56×63,他们只会按照以前所学的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去计算,不知道使用简便计算,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去,小学生很难转变所学的知识,所以导致在教学中比较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用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便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更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