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一、板块教学显流畅
本课教学,我主要安排“学习梗概——对比阅读——品析精彩”等板块组织教学。条理清晰,结构明了。课堂上操作起来很流畅。
二、提炼标题学梗概
在引导学生学习梗概时,我请孩子们用以前学过的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汤姆有哪些冒险的经历?”,请用上“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这里,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得以运用,既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也使“概括小标题”能力继续得以实践。同时,给出:用上“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这样指向性明确,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更准确地提炼标题。而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成果也是令人非常欣慰的。孩子们提炼出来的小标题规范、准确。
从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习得另一种学习梗概的方法:给主要事件取小标题,把这些小标题连起来,就是梗概的内容了。
三、对比阅读知差异
在“精彩片段”导读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浏览“精彩片段”,想:它来自汤姆的哪次冒险?请你在“梗概”中找到与“精彩片段”相应的段落。比较“梗概”与“精彩片段”对同一次冒险——“山洞迷了路”的描写,比较他们的不同,说说你喜欢读“梗概”还是“精彩片段”(当然,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孩子只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其实这理由就是两者各自的优点了)。
这样的设计简单,但却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简洁——具体),使“梗概”与“精彩片段”的不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四、大悲大喜品经典
在“品析精彩”环节,我紧紧抓住写“两个孩子被找回来前后人们情感的变化”的相关段落来学习,引导孩子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他们一同经历“大悲大喜”、“先悲后喜”这样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之后,请已经阅读了该原著的孩子谈谈小说中还有哪些这样类似的经历。这样安排目的是:一方面激发还没有阅读或未读完的孩子课外去阅读或继续读完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马克﹒吐温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对比。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不错的。
不足:马克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对比,学生感受是深刻的。但是,他的另一大写作特色——夸张,在这堂课上,孩子没有体会出来。因此,我只好布置孩子课外去读马克﹒吐温的另一代表作——《百万英镑》,建议学生该书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对比起来读,去发现马克﹒吐温在写作方法上还有哪些特色。在学生看完以后,我要安排时间与学生探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