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与凝固》课后反思本周,我上了一节《熔化与凝固》公开课,现对本课做以下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安排在“温度和温度计” 之后来学习的,既是初二热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初三热学和高中热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学生入手学习科学探究七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为未来学习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科学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对于熔化和凝固现象不陌生,对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体现在:对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等不清楚。这些知识是以后分析温度、热量、内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安排的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较为复杂的实验,要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较多,因此这个实验的完成应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也有些教学问题与老师们商榷,如:学生容易认为海波的整个曲线图都是描述熔化的过程,这个问题要课上通过提问与观察,让学生理解整个曲线图中哪个阶段才是真正的熔化过程。首先可以提问分析AB、BC、CD三个阶段的状态如何,温度如何变化?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熔化的概念去判断那段是熔化的过程,然后追问:海波开始没有熔化,达到48摄氏度时开始熔化,这说明海波熔化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再追问:通过图像你发现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何——不变。再次追问:此时海波有吸热吗?再拿冰块熔化实验与它归类比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晶体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之后才开始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一个固液共存的阶段。而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晶体形成时的图像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