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学反思在柏林是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不够直观深刻,因此在课堂上很难通过一切环节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整个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太多,让学生感觉一时间明白不过来在讲什么。例如“车厢里几乎看不到健壮的男子”为什么?“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说明了什么?将“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为什么?老兵的话表现了老兵什么样的心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设置有些杂乱,不容易产生共鸣。而且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较少,直接出示问题,容易让学生一时反应不出问题的答案。再加上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不够直观,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本节课应该围绕两处矛盾冲突,后备役老兵,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妻子体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兵第一次没有吱声,为什么第二次却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关注环境描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健壮的男子”和“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体会战争带来的伤害。最后点出文章的写法以小见大,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备课时,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学生面对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合适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多设置学生自读的环节,通过多读体会文章内容,每一个问题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