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从眼前景物,历史人物立论,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于是反悲为乐,超脱苦恼。赋中的主客体对话实是作者的自我独白,并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炉,纵横六合,通达古今。语言骈散结合,清新流畅,舒卷自如,极尽抑扬顿挫之美。作为一篇经典美文,对于本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作了如下几点反思:第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关文言的“言”的教学,学生对于“言”的理解可分为不看注释不能懂,看了注释就能懂,看了注释还不懂等几种情况。传统字字落实的串讲并不一定适合,因此我将字词教学目标侧重于看了注释还不懂的部分。第二,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注重营造文章的画面感,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体味文章意蕴之美、情感之美,进入空灵的情感空间,从中把握作者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变化。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研读,通过教师的问题指引要求学生找出认为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句,同时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旨在让学生正确理解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体会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变化,进而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第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学设计中除了有分析文本的默读,更有朗读,不仅旨在读得美,而且更在美美地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等。此外,苏轼一贯“退能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放旷达的胸怀在本文中体现为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这也恰恰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不足之处:首先,对于朗读这一环节,在字音、节奏、语气这些方面以及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和提升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上指导不足,尤其对于经典美文,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其次,在文本深度挖掘上,教学设计中没有关于主客体问答中对于“客”曰部分实为苏子的情绪作出进一步阐释以及苏轼本人所受道家、儒家等影响的思想的复杂性学生本身也不太了解。综上所述,此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鉴赏主体,注重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课堂整体上能够连贯自然地进行,以情感变化为主线,辅之以哲学角度从文言之词中品作者之情理。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仍有待改进,对文本探究的深度挖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