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本文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文章结构是“总-分-总”,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全文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列举两个事例来论证,最后总结观点: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属于中段教学。 一、课前准备两问。1、是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时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会用此种方法进行理解。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2、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目标?经过3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课堂教学两问。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对课文的写法还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尝试:1.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论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鲜花”、“汗水和心血”,学生能说出含义,看来大致理解了。接着,我就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学生都知道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却无法更详细地概括。2、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的不同点,感受作者举例的典型。三、课后反思两问:1.教学中光注重“讲”了,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我讲的太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机会有点少了。今后应摆正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勤奋地认识时,可以通过恰当的说话练习,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我可以抓住“躲”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画.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3、感觉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识面不够宽。比如童第周的资料。四、作业布置两问。作业:将课前搜集到的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和爸爸妈妈,或者同学分享。没有采取措施对此项作业进行检查,学生们完成情况不清楚。五、学生辅导两问:个别孩子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解,学习上的主动性太差,我便将童第周的例子鼓励他们,现在学习差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给自己定计划,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点,日积月累,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虽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彻底改变学生,但是我想总会对学生的心灵有点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