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学反思《在柏林》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效果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1、品读含义丰富的词句,发挥想象。“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小说开头这一平平淡淡的一句,仔细咀嚼,含义丰富。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而文中只说“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就是作者构思的精巧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二、品读修辞巧妙的词句把握真意。明确了开头作者设置的悬念之后,相信学生一定会发现老妇人“一、二、三”的数数,这三个数有什么特殊意义么?这些都能引起读者思考。但是孩子不会思考这些问题,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引得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这时作者写道:“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又是一个悬念,老头为什么要“狠狠”扫她们一眼呢?悬念连着悬念,读者的思绪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晓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再来一个反复,小姑娘由“嗤笑”而“傻笑”,让学生连起来品读一番,或者可以有别样的感悟。如果说前面的“嗤笑”代表了老头的情感,那么此刻的“傻笑”则完全代表了作者的褒贬,但作者为何要去贬斥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呢?在重重的悬念和反复之后,答案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了。成功之处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品读句子中所设的悬念,体会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作者以平平淡淡的语言,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使得本文短小精悍,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读来使反战和渴望和平的情感浓浓地流露出来,引起读者共鸣。不足之处在本课中,由于我觉得这是一篇反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设置了过多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因而课堂比较生硬,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改进措施今后在类似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地备课,严格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