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师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全接纳”“慢引导”的心灵教育
记得马拉古奇曾做过这样一首儿童诗——《其实真的有一百》。他认为儿童是由一百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但学校和文明,却把儿童的一百种偷走了九十九种,限制孩子不需用头脑去想,不需用手去做,只需听不要说,只要理解不要快乐……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和谐、绿色课堂的实质就是养心,既是再养学生的心,也是再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曾经在文字博物馆里看到甲骨文中的“教”字,右半部的“文”中有一个“心”字,几经演变,那颗“心”已看不见了。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洞悉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教育是“以心灵感感应心灵”的过程。
为了每一个生命的鲜活,为了每一个童年的阳光健康,为了让我们的民族充满希望,我时常在无数个静谧的深夜叩问自己的心灵:学生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应该为他们做什么?
因为学生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所以我给予孩子们的教育应该是“全接纳”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慢引导”。“全接纳”的接纳就是共情,而且强调“全”字。这个“全”有两层含义:一是接纳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美的丑的,不管聪明的稚拙的,不管富有的贫穷的……都应该给予他们公平的接纳,虽然听上去很朴素,但内涵却很博大。二是接纳学生所有的感受,因为感受无罪。因此,全接纳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与孩子共情,用理解走进孩子的心灵。“慢引导”就是明理、导行,但是强调要“慢”。教育是一个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像农业,春种秋收,播种和收获之间需要等待。所以,慢引导就是一种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和恰当的提醒。
基于以上对“全接纳”、“慢引导”的理解,我用童心营造师生间的和谐,感悟着一个教育思想,坚守着两个教育原则,实践这三个教育方法。
感悟一种教育思想:让孩子爱上老师,而不是怕老师
回想初登讲台的自己曾一度认为教育就是要严肃有威严,于是板起面孔装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上课时把脸绷得紧紧的。但是那个班里最优秀的女孩偷偷塞给我的一封信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有什么事您不能好好跟我们说吗,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呢?其实,您笑起来挺美的,我们特别喜欢看您笑。”孩子的肺腑之言让我感到惭愧:孩子们那么懂得情感,自己为什么要把笑容藏起来呢?为什么常常抓住孩子的一点儿错误就责备不休呢?
初做班主任的日子,让我对做教师有所感悟:我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怕我,而是让他们爱上我。因为学生们爱上我,就等于爱上了我所教的学科,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学校。
坚守两个工作原则:微笑从教,不忘童年
在北京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展示的魅力就是微笑。他在赛场上绕场一周展示着自己健康真诚的微笑,最终他的微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获得了最佳魅力奖。喜欢老师的微笑,喜欢爱微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老师应该是亲善友好的。微笑从教也正是我的工作原则。
早上,我微笑着真诚问候孩子们,孩子们还给我的也是甜甜的微笑。讲起课来,我笑容可掬,甚至手舞足蹈,孩子们也忘我地进入各种情景。孩子们有了困难,我用微笑慰藉,他们便有了克服困哪的勇气和力量。“老师知道,犯错是孩子的天性,我相信你能改正”,于是,孩子们就多了一份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动力。
教师应该是个不忘童年的人,用自己童年做的傻事教育同样身处童年的学生。班里的教鞭折了,没有同学承认。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小时候把父亲心爱的酒杯打碎的故事。我告诉他们大人们都说我傻还说我淘,当时真的是无地自容。孩子们不同意,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这是好奇!”听了孩子们的评价,我很感慨,激动地说:“时隔三十年我才找到了知音,被理解的感觉真好!”我借此引导:“我也相信弄折教鞭的孩子也一定是有理由的!”果然,那个孩子承认了错误。其实每个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都一定有其原因,他的需要、期待和渴望才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去理解、揣摩的。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不忘童年,是老师应有的情怀……
实践两个个工作方法:“心情晴雨表”、“真情倾听”
用“心情晴雨表”关注孩子的情绪
我从一年级开始接班,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善于沟通,为了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了一张“心情晴雨表”。每天早上,孩子们会在“心情晴雨表”上画上自己的心情。高兴画笑脸,伤心画哭脸。看着“晴雨表”,我能及时了解哪个学生受到了坏情绪的困扰,及时和孩子谈心,化解心中的不快。
用“真情倾听”架设沟通的桥梁
倾听就是耐心地听,倾心地听,冷静地听,让对方自由、轻松地表达。它表示一种态度、一种尊重。通过倾听,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孩子的行为,当他们的感受被接纳了,自己就会调整行为中的不当之处,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我用“全接纳”“慢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心灵的教育,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不忘童年,呵护童年,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由此,我又想起了马拉古奇的这首儿童诗:“把儿童培养成儿童,把孩子教育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