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后记
1、本节内容上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上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第二课时,就是复习前面、阅读教科书、提问等,然后就是化学性质的教学。
2、杨汉波提出原子弹爆炸是不是化学反应?
3、这两节课怎么感觉几乎都是我在说?问题设计不够多?
4、怎么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说是有新物质生成,难道颜色变了、状态变了、气味变了等,有沉淀产生就是发生化学变化?不要检验?就像前面的铁是否生锈变成其他物质是用磁铁来检验的。
5、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6、也要说说,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没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
7、这个板书设计有问题。
8、是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应性质。
9、为什么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过一段时间会消失。或当时震荡一下,就容易消失?
10、本次的实验有:蜡烛的燃烧、磁铁吸引铁屑、(铁屑生锈要在一个月前准备)、钠与水的反应(玻璃片、小刀、滤纸、镊子)、有插头的大灯泡、木块与铁块等的组合、石灰水、两支中号的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管(吹气用)、大小烧杯各两只。
本次的实验器材,都充分进行了利用。尤其是这个金属组合,能提供很多信息,比如硬度、密度、颜色、导电性、导热性等。
11、学生对于什么是延展性不懂,我举了黄金为什么能加工成很薄的装饰品例子,好像学生还不是很懂。我想延展性好的是不是就是稍微软一点的金属?
(网上查的:金属有延性,是指金属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金属又有展性,是指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金。据报道①有人将28克金延展至65公里长;②一两黄金,压成金箔可覆盖两个篮球场。金属的延展性可以由金属的结构得到解释。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内原子层之间容易作相对位移,金属发生形变而不易断裂,因此,金属具有良好的变形性。但也有少数金属,如锑、铋、锰等,性质较脆,没有延展性。)
12、这个从化学变化过度到化学性质比较勉强,还是将课堂上演示的化学变化实验现象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对每一个现象进行下结论,就得出了化学性质。是否这样的设计比较好呢?
13、蜡烛燃烧产生的臭气成分是什么?(网上:那么,有味道的,可能就是石蜡本身的气味,即有未被燃烧的石蜡蒸汽,被你闻到了.也可能是蜡烛的棉芯碳化产生的烧焦味.(石蜡燃烧的过程是先熔化,再汽化,由石蜡蒸汽发生的燃烧.固开始时点燃蜡烛很难点燃)
14、这个钠的燃烧实验很成功,但是似乎没有充分利用实验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我用了酚酞试剂作比较水与钠反应后产生了新物质,一个溶液显红色,一个仍然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