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长》教学片段与反思在网上看到“圆周长”的一个教学片段: …… 教师板书“周髀算经”、“周三径一”,并解释“周髀算经”的含义。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周三径一”的? 生1:直径是1份,周长是3份。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2: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师:你们都认为这个“径”是指直径,而且都认为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为什么不认为周长是半径长度的3倍?生3:从图上可以看出周长应该是直径长度的3倍,周长不可能是半径长度的3倍。 师:那周长的长度是不是就是直径的3倍呢?教师在已画好直径的圆里添画了一条半径,并连接成三角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生4: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是吗?单靠眼睛看有时是靠不住的。你们有没有办法证明它是个等边三角形? 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是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的?生5:老师,我知道!刚才你在画三角形的时候是用三角板60度角作为三角形的顶角的。师:哇!这位女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你能上来再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是怎样画的吗? 生5上台用三角板演示。 师:现在你能知道它为什么是个等边三角形了吗?生6:我知道!两条半径相等,它是个等腰三角形,而它的顶角是60度,所以它的两个底角都是60度,3个角都是60度的三角形是个等边三角形。师:看来,它的确是个等边三角形。那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圆里到底有多少个呢?生7:有6个。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生7: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平角是180度,180度里有3个60度,所以下面有3个,上面也有3个,所以一共有6个等边三角形。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都表示同意。教师随即在圆里画出了另外的5个等边三角形。 师:现在同学们理解“周三径一”的意思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8:从图上我知道“周三径一”的意思了,它是说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师:那周长是不是正好是直径长度的3倍呢? 生9:不正好。 师: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曲线要比直线长,所以周长要比直径长度的3倍还要多一点。 教师在原来的板书(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后添加“多一些”。 师: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到底是多少呢?教师介绍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故事,并得出公式:C÷d=∏。……引发了一点思考:自己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时也感受到学生的操作“主动”的成分少,而是老师“引导”的成分多,教学过程感觉不够顺畅。 “圆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周长和直径的长度,以此来探索出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倍。这样的操作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学生动手动口没动脑,而且,操作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再者,操作过后,面对教师的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反应漠然。试问,这样的操作活动有多少价值?又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价值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通过操作计算来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充当了一回“操作工”,对学生没多大好处,而且费时。而上面的教学,回归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学生课堂倾听的状态与听后的反应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学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