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反思此课已经上过好多遍,已经熟悉所有的教学点,但课前还是一直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不变的是课文,变化的是学生,学生们不爱学文言文,更不会主动学习,要想课堂气氛活跃,需的老师想万全之法,这就是我教学的常态!《愚公移山》寓意较丰富,争论也多,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给学生展示出来,需的学生深入文本,自行的领会出来。好在这篇文章故事吸引人,对比凸显人,语言较易理解。我喜欢与学生在故事中探寻文言的宝藏,计划不丢兴趣的让学生随文学言!课前已经让学生读过课文,课上先让学生读,结果大失所望,读的磕磕绊绊,忍住怒火,推进教学。本文的事件是移山,那么谁知道这个故事呢?做一个学情调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愚公移山,事件内容也只知道大概。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既然我们知道大概,那么今天就随着列子去看看愚公移山的详细情形!引用教材课后第一题,问:本文一共出现多少人?朗读找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整体看教材,引导学生熟悉内容,找出人物后继续看他们对愚公壮举的态度与做法?目的是引出其妻与智叟两人的对比。这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让学生读其妻的话,在读智叟的话,比较每一句每一个不同处,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学生在此处说其妻是反对愚公的做法,我没有给判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女生读其妻,男生读智叟,抓住语气判断态度,此处带出言的学习,“曾”与后面的否定词构成固定搭配,翻译成“连……都”这个音课文下面竟然注成“zeng”的音,古汉语字典明确读音为“ceng”带领学生判断读音,让他们辨别对与错,要相信眼睛看到的,相信自己查找的。要有质疑精神。再多次朗读下,学生终于发现,智叟的讥笑制止,与其妻的关心大为不同,众人的态度明确后,愚公就要做大事,带领学生明确山的特点,愚公的情况,移山的工具,人员,路途等等,深入其中,尽量入情入境,随文学言不放松,如愚公多大,带出“且”,遗男多大,带出“齔”等等,让学生感觉移山好难好难,感悟出愚公的伟大与不凡,他打破年龄的局限,干超越年龄的大事,他的坚定决心,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其他的黯然失色,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这就是愚公精神!此时我还沉浸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还沉浸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这就是愚公,一个让人崇拜的老人,一个跨越时间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太行王屋大山中漫步跋涉。愚公之举,映照古今。随文学言,效果初见。遗憾课堂,反思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