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传》教学反思
近日,我们刚刚结束了《毛颖传》的教学。作为一篇运用了寓言文体,通篇拟人,处处双关的“千古奇文”,因其用语诙谐幽默,构思新奇,深深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因此,这篇800多字的文言文,竟然两节课就完成了,且学生们体悟颇深。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处地方引起了大家的争论,那就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概括。根据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唐宪宗在位时,当时韩愈因上书获罪被贬,后得赦,终于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因而对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心中。于是文中一方面大力表扬毛颖能尽其所能,一方面暗中讽喻皇上的寡恩薄情。
其中,讽喻皇上的寡恩薄情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毛笔已经“发而秃”,已经不“中书”了,把它搁置起来是很正常的,怎么算是薄情寡恩呢?就算是联系到人的身上,臣子年老体衰,不能为君王效力,自然要回归故里,终老于乡,这更是自然的事,非要牵扯到帝王薄情未免太过了。而赞同的一方则认为,文章的最后,作者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就已经很鲜明的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帝王,说给以的奖赏不能酬谢毛颖的功绩,却因为他年老而疏远他,秦皇真是刻薄寡恩。但是在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看来,这太牵强了,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满强行牵引,一时之间,相持不下。
此时,我细读文本,发现了一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节。这个关节就在于文章写到秦皇发现毛颖“不中书”的态度上。我引导大家细读这一章节,很快有同学发现,皇帝对毛颖的态度不够亲切重视。我问她(曲钊睿)从哪里看出来,她说是“嘻笑”,她觉得皇帝看到中书君老了,应该感觉怜惜才对,不应该笑话他。大家觉得有道理。还有一处,就是“因不复召”,皇帝让他回去后,再也没有召见他。作为一个和自己曾经朝夕相处,为自己平定天下立下大功的臣子,就算是老了,也应该感念旧情,不时的召见一下,或慰问一下,而秦皇竟然再也没有召见过他,这足以看出秦皇对他就是“飞鸟尽,良弓藏”,没有了可用的价值,也就不再想起他,难道不薄情吗?这次,全班的同学都认可了。两个班都是如此
通过这次课,我觉得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去很好的到文中去把握文章的关节,找出并能体会到作者隐藏于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学会真正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