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思考、深层的互动、深度的研究呢?
首先要让每位学生在“主场”。也就是说课堂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让优秀学生成了教师的“代言人”。(想想自己的课堂,一节课讲了多长时间、练了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是学生自己探索的等)想想自己的课,再想想我们听课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前面讲的太多了,后面练习没有处理完,或者是这边新课刚刚结束,下课铃就响了。有老师可能会说,讲得少了恐怕学生学不会,大家想想:是不是讲得多了学生就一定学得会呢?有时候是不是因为我们讲得多了,反而把学生给讲糊涂了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定这样一个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因为学生学,教学过程应该因学而教,以学定教。
其次改变课堂的互动方式。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是打乒乓球似的互动,即课堂上多是教师的一问一答,或者是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这样的互动引不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老师们,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说起来,才能让学生从言语层面走向思维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再次,课堂上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因为合作交流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也离不开独立思考之后的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中促进认识与想法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片面走向全面,从错误走向正确。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在合作交流的时候,他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做一个安静的听众,无法从同伴的想法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他的学习仍然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能够坐下来静静的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在修正中不断提高。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教学的关键知识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聚焦核心内容和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