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上《四季之美》教例的实践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五上《四季之美》教例的实践思考

ID:539205

大小:15.5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五上《四季之美》教例的实践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是评课、教研活动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汇,相似的诸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等等,可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在孩子懵懂的儿童时期,也会造成另一种偏颇,失了教师的引导。从儿童立场的教育指导思想出发,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了解尊重儿童,开展真实的学习活动,关键在老师,教师需要由“教书匠”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何为儿童立场?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报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儿童立场,揭示的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和方法也应该是围绕儿童来展开和进行。“教书匠”是老师的惯有思维,从“书”即以知识本位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关注教案胜于关注学生,学生成为了教师演课的陪衬,这就失了儿童立场。由“教书匠”向“课程构建者”转变,即教师树立“课程育人”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术育人”。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阐述:“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经验。课程是学习的轨迹。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和‘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教师的创造价值体现在课堂,功夫在课外。以部编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思考教师做“课程的构建者”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做学习经验的设计者一、做“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学习经验的设计者”。学习经验的设计,也就是教师的备课。以课程意识备课,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了阐述。2019年9月,小学全面使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在修改之中。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国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觉地融入学科育人的目标中,自觉地对接高中语文核心目标,把四个关键词映入脑海“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再体现小学生的特点,第五个关键词是“习惯”,作为备课的最高目标,教师再通过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文。课文教学目标,部编教材的导语、课后问题都有表述,老师比较好把握,需要教师着力的是,思考班级学生的学情,用课例架接学习的桥梁: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完后孩子的变化……以此决定教师的课程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和反馈评价意识。因此,“课程构建者”的第一部曲,教师要做“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学习经验的设计者”。二、以《四季之美》为例,做“学习经验的设计者”的实践。1.单元解读教材,与编者对话。《四季之美》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卞立强先生翻译至日本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凝练,这篇文章在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备课首先解读教材,与编者对话,了解编写意图。这个单元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动态变化。”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是唐朝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精读一篇是日本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另一篇是巴金的《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安排的是贾平凹的《月迹》。阅读是输入,习作是输出。第七单元安排的习作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习作的要求是: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景物更加鲜活;3.写好后,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部编教材在语文要素的编排上体现了单元一大得,每课有一得的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单元的“交流平台”及“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围绕语文要素编排,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材引导教师要用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单元备课,单元整体设计。第七单元的整合课型:单元整体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略读课、组文阅读课、习作课、综合课。在整体预习课上,习作要求早知道,早安排观察、记录任务;在这个单元的阅读实践中,学生获得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习作有内容、有方法,有词句的积累,难度就降低了。部编教材一个最大的改革是要解决“学语文,不读书”的现象,教师怎样落实?教师单兵作战,很难完成向学生补充、推荐阅读的任务,我们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团队,利用好教材的配套主题丛书,再推荐与课文有关联的整本书,在自主阅读课上阅读。丛书配合这个单元的阅读材料有“家乡美、四季美、变之美、月之美、雪之美;经典诵读6首诗词”六个单元,体现“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方法,丛书阅读用方法”的课程构建思路,在学习课文的前、后,都可以安排阅读任务,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做“课程构建者”,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在改变,抄词听写、做题作业在减少,阅读、日记的作业在增加,“学习任务”式作业将课内、课外,编织在一起。2.理解《四季之美》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有了单元的整体备课,再看《四季之美》的教学意义,它是单元的第一篇精读引领课,体会作者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表达的独特韵味是教学的重难点。怎样引发课堂的学习?语文就是学语言,课堂学生的主要学习体验是朗读、默读、圈点勾画批注,与孩子的生活建立联系,展开想象。课堂,不仅仅阅读一篇课文,扩大阅读的量,从不同的名家相似的描写中获得语言的感知。“反复的朗读,围绕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动态的美中,熟读成诵”就是这篇课文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及主要方式,拓展阅读补充两位作家的名篇片段,张晓风的《我喜欢》第三段,朱自清《春》的第四自然段。 第二部曲:做创生课堂的引领者延续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全局性的理解,仍然要表明笔者观点“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做创生课堂的引领者”。“创生课堂的引领者”,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师善于捕捉生成,将生成巧变为“学习资源”,促进学习及基于学生起点,怎样发动学习。一.捕捉生成,将生成巧变“学习资源”。《四季之美》开课围绕“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师生谈话。有三位学生发言,其中一位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吃冰棒。”教师调侃道:“你是个好吃鬼”,大家哈哈大笑,教师没有评价进入课文学习。这个环节的意图,很显然是引出课题。教师的调侃,随生而发,也有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理念下,做创生课堂的引领者”该怎样体现呢?同样要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可以这样利用这个生成:夏天,让你想到最爱吃的冰棒,我们知道了你夏天的最爱,这是与生活联系的表达。我们读读课文,看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我们能发现她最喜爱的是什么吗?分析教师这样的回应,背后的教育理念:“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既肯定了这位孩子,又指出了他表达的方法,给了全班学生,学表达的引导。由学生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入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读读课文,看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你能发现她最喜欢的是什么?”这时,没有提作家,学生没有读作家作品的高不可攀的距离感,作家仅作为普通人,被提到,“能发现她最喜欢的是什么吗?”有阅读指向,激发学生阅读的探究欲。二、基于学生起点,发动学习。《四季之美》的开课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设计。开课。师生对话“同学们,我们学过描写四季的诗,你还记得吗?”教师亲切的问讯、期待,学生没有压力,努力调动记忆,争先恐后告诉老师“《春晓》、《山居秋暝》、《山行》……”“其他同学记得吗?”“记得”“好,跟着朗读者,我们一起诵读。”对四季的描写,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清少纳言的散文,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师“老师问问,预习读了三遍课文的举手,有超过三遍的吗,读了一遍的举手……老师请四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大家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四位朗读结束,交流:谁读得更流利?师引导:预习读了三遍的,就比只读一遍的,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可见,预习要向至少朗读了三遍的同学学习;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请你写在黑板上;把你脑海中想到的画面,用一个词写在黑板上。分析这两个教学环节,教师做“学习经验引领者”的背后意图:基于学生的已知,激发学习的热情,回答学过的古诗的孩子,老师称他们为“朗读者”,既与央视比较火的节目联系了,而且这样的评价,能产生共情,学生自豪感油然而生,“跟着朗读者诵读古诗”,看领诵的学生,声音更响亮,情绪更饱满,他们成为了全班孩子学习的带动者。全班学生沉浸在凝练的古诗词诵读中,语文课多一些这样有联系、有结合的古诗词复现活动,学生获得了语言的熏陶,教师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巧妙地与课文关联,四季之美,文字表现的方法不一,表情达意的目的一样。整体感知课文的背后教学理念,首先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预习的引导,有抓关键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引导。其次是儿童立场的教育观念:课文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学生找关键句没有问题,让他们板书在黑板上,在读一读这四句话时,发现课文写作的顺序。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教师于其中了解学情,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教学由学生而来,顺学而导。第三部曲:做学习经验的反思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写道,优秀的教师必须认识自我,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思想和意识;必须认识学生,倾听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必须认识学科,而且必须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所谓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将学生、学科、自身完整编织在一起的本领。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在这种自身认同和整体性中,教师教到最后,教的其实都是自己。教师的知识、能力、对学生的洞察与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都有可能成为课程里重要的元素。做学习经验的反思者,即教后的反思,要基于教师不断地学习,有理念地反思自己的课堂。笔者要反复提到的是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理念下,做学习经验的反思者,围绕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走向,思考怎样深入引导学习经验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思;走向,是语文的发展性目标,有没有关注,从这两方面思考引导学习经验的教学方法。一、《四季之美》学习目标的思考。《四季之美》教学的重点“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课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边读边想,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什么?”语言感悟,读的层次的学习体验设计是做得比较充分的。默读,有学生的预学;交流,有学生的朗读;体悟,有各种的朗读;积累,有引导的背诵。拓展,安排的两个片段,也有考虑。但整体思考,“独特韵味”的教学难点,泛泛而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统整、品鉴,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引导思维的深入可能比背诵课文,意义更大。故本课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可调整。保留一段的背诵引导,减少其他各段的背诵教学层次环节,增加品鉴的教学设计: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的描写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清少纳言,回扣开课,由清少纳言的作品,体会她细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阅读的体悟,也像蜜蜂的采蜜、酿蜜,故补充的片段,也不要孤立,要比较阅读,让学生说说体悟。二、《四季之美》发展性目标的反思。课文是例子,教师用课文教语文。从发展性目标,反思《四季之美》的课例。近的是单元习作的观察指导,由课文,可以获得观察记录的方法,如表格式,记录“什么时间,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静态的、动态的,观察所见记录。即基于引导学生实践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远的就是“播种”,播下一颗“热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这需要教师的持续学习,透过课文的表象,挖掘到文本的意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徜徉语言文字间,乐于阅读,愿意表达。基于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围绕“学习经验”进行教学的设计、创生课堂的展开、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思,是教师由“教书匠”向“课程构建者”转变的三部曲。循序渐进,持续为之,在专业提升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沉潜,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