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ID:539984

大小:9.7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教材简析】《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0—41页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角的度量是一节典型的“技能课”,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会用三角尺判断这三种角以及了解直线、射线、线段区别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学习度量知识由点的运动轨迹到线的运动轨迹的开始,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大步,是后续学习角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按角度旋转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但凡教学过此内容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似简单的内容认认真真地教,教学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甚至还总能找到个别学完后连量角器都不会摆的学生。虽然学生前期有了一定的度量经验,如长度的测量。但由于长度是一维的,而角是二维的,又加之量角器构造的复杂性和学生缺乏直接经验,加之量角器的复杂结构原理难以理解。而量长度的经验,也是学习量角负迁移的条件。因此,这些不利因素正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目标定位】1.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认识量角器的动画及学生课前预习,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认识量角器的结构。(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3)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过程与方法】一、全课框架。本课构建三个板块实施教学:1、自主学习  认识工具 2、互动探索  提炼方法3、巩固应用  拓展丰富程序:(一)微视频——自学——导思。做法:学生自学,认识量角器的产生及结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的刻度”。目的:量角器是一个高度“智慧化”“简约化”的专用工具。“两圈刻度使得学生无法直接运用在长度测量时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中间镂空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找到量角器上的角,再加上买来的量角器上有许多非数学信息的干扰,这些因素都会给学生认识量角器带来很大的困难或负作用。一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改变直接介绍量角器,让量角器回到最初始的阶段,建立单位角1°的表象,通过1°角的累加得到10°角,让学生自己去标刻度等,经历量角器生成和简化过程。试教的时候发现内容太多,量角器刚认识好时间已经过了大半,为了后面的练习,不得压缩中间量角的时间,导致很多量角方法细节没有理清,学生很多都不会量。得到吴校和林主任的指点,将这块的内容放在课前,通过认识量角器的动画让孩子们认识量角器的结构特征,再根据预学单的要求自学,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程序:(二)尝试量角——不断辨析——提炼方法    做法:借助课件的动态演变,经历量角的探究过程,逐步理解量角的本质。目的:当学生开始“真刀实枪”进入测量时,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摸索测量方法,因为量角器具有测量的特殊性,学生不易马上正确运用,必然出现很多“错误”放置量角器的情况。学生在测量角的度数时,只将被测量的角看做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就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认为只要把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指着几就读几。不论是何种开口方向的角,都应当能还原成以其中任一条边作为起点,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如果能体会这样一个过程,操作程序的原理自当迎刃而解。所以这节课我希望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变,变度数、变开口方向,让学生经历量角的探究过程,不断辨析反思,理解量角的本质。程序:(三)巩固应用  拓展丰富做法:测量非整十度角,判断,量三角板,量生活中角,想一想,摆一摆目的:我设计的这些练习主要围绕两个目的:1、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度量不同情况的角(比如一条不在水平位置上、非整十度的角、角的边很短等等),接触的情况越丰富就越能牢固掌握量角的技能。2、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学生在度量角时如果能养成估计和测量相结合的习惯,可以在测量前估计、测量后检验,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内、外圈刻度混淆的错误,提高正确率。     教之困:⑴我们让学生度量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量角的用处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⑵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教学中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等要点,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⑶关于量角的方法,是老师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再总结,最后学生按照方法不断地练习,还是教师先不教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或合作探究,在量角中积累一些活动经验,总结出量角的方法?⑷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掌握操作技能,我们该如何有效地组织操作活动,以促使每位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使活动流于形式?活动后的反馈与评价如何进行?怎样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操作量角器,学会量角?⑸我们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只是教了量角的知识和技能。这节课可以教给学生什么方法和思想呢?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时能够联想到曾经学过的旧知: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质量的测量等,逐渐形成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之难:通过对多个教学过此内容的教师的访谈,查看学生的练习册和检测卷,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⑴不会摆量角器,不知道怎样去实现“两个对齐”,特别是当被测角两条边均未处于水平方向时,摆量角器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⑵无法准确辨别读数的起始点,60 度常会读成120 度,25 度会读成 155 度。就算是反复强调该怎么量,该怎么读数,甚至启用朗朗上口的口诀:“中心对顶点,底边对 0 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2.对问题的分析面对这一事倍功半的教学现状,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三个。⑴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正规的量角器上都有两圈刻度,且顺序相反。学生之所以分不清该读哪圈刻度、往哪边读数,是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两圈刻度,以及读数顺序与角的开口方向之间的关联。尤其是那些非整十度的角,当超过整十度数或差几度未到整十度数时,学生的错误就更加明显。作为使用工具进行测量的学习,学生并非全无经验。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就是本课的基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 0 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一经验容易对本节课的学习造成负迁移。⑵无法还原角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测量角的度数时,只将被测量的角看做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就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认为只要把一条边对准 0 刻度线,另一条边指着几就读几。不论是何种开口方向的角,都应当能还原成以其中任一条边作为起点,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如果能体会这样一个过程,操作程序的原理自当迎刃而解。⑶缺乏对角的大小的整体认识。我们描述和刻画一个物体的特征时,常常需要作比较。例如分析一个 3 岁儿童是否属于肥胖儿,就要对照儿童生长发育表进行比对。量角也是如此。学生在二年级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而这些都是学生对所量的角的度数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