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通俗点说就是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学习,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把自主探究学习落实于我们的课堂,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其中。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会学习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我自己学会的,我自己能探究新问题,在无人引领也可以自己去解决问题,形成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智慧广场《等量代换》一课时,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小组交流,以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解决方法多,方法甚至超过备课预期。(利用了自主探究学习到位、合作学习到位、教师引导到位三个到位。这是我们学校开设的校本研究:“五到位教学法”,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却不是单独应用的,他们是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非常利于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生,正符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理念。)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可以用学具动手摆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算一算,一会儿我们进行交流。”自主探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用一定的方法去学习,我这样引导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支撑,使学生有了 思考的依据。再比如合作探究环节,信息出示出来,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和▲各表示几呢?”“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了学生会横向思考,又会纵向思考能力。教师引导不是随便用的,把它穿插于整节课中,与每个教学环节呼应,在学生不愤不启不菲不发之时并启发学生思维发生质的变化。
课堂是落实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把握,只要我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