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听课有感周三的第三节课,我们语文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聆听了孙月梅老师在一年级二班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课。孙老师教态亲切,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课件的精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说说我的听课感受。一、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猜谜语,孙老师针对这一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不仅听得认真,而且猜得兴致盎然,课堂气氛非常融洽。二、由扶到放,学习阅读方法。第1-4自然段构段形式相似,都是先讲“小猴子来到说明地方”,再讲“小猴子看到什么,心情怎样”,最后讲“小猴子作了什么”。孙老师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这是什么地方?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积累词语“又()又()”。小猴子做了什么?然后朗读第1、2自然段,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最后全班交流。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三、归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课文中出现比较多的短语“动词+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追兔子。孙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以外,还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了动词“掰、扛、捧、扔、抱”,学生对这些动作就有了清晰的理解,如此将字形字义和乐学融在一起真是巧妙。四、表演课本剧,感悟道理。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课堂上,孙老师让学生担任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本剧,同学们演得真好,逗得下面的同学捧腹大笑,课堂活跃,同学们都争着要表演。表演课本剧再现课本情景,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充分发挥起来,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孙老师的课很精彩,符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