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ID:543503

大小:9.1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指导学生领悟课文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过程:一、    复习导入课件示: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快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生消息面板交流二、课件示学习目标:1、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领悟课文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预期效果: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走近革命者,感悟革命者的情怀!三、课件示任务: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策略:1、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说说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做好标注。2、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独立思考,消息面板打字或者语音交流生思考,标注,交流(一)、被捕前(品析人物语言)1、课件示: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C,反复读,品味词语包含的意思(担心给家人带来危险)2、课件示7段: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3、课件示:我哪能离开呢?谁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不顾自身安危,一心为革命)(二)、被捕时  (体味人物神态)1、课件示: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 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学习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1、        课件示: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敌人虚张声势、来势汹汹和李大钊的沉着镇定形成对比2、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敌人的兴师动众与父亲和我形成对比3、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父亲的态度:惯有的严峻                    形成对比敌人的态度:粗暴的吼声、冷笑着从李大钊与敌人的对比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三)、法庭上1、课件示: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乱蓬蓬”外貌描写,看出了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深切的爱和面对敌人的坚定与平静。从而让我们体会到李大钊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2、示: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神态描写,坚贞不屈)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小结: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对革命高度负责、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示: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看到这个评价,谈谈你的想法?(生交流)(四)、被害后课件示: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父亲的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的悲痛。)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示板书:结:其实李大钊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而且文中还有多处前后呼应的写法,咱们下节课继续探讨!检测导结:课文课文运用了(C  )的写作手法,按照( D )顺序,回忆了李大钊同志( E )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  B )以及作者对( A  )。A、父亲的怀念之情B、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C、首尾呼应,倒叙和对比D、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E、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局势严重,留守北京—忠于革命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视死如归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坚贞不屈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忠于革命,品质高尚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结合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钊面对死亡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气概和体会对比,首尾呼应的表现手法。教学时,从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快速回忆文章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但是,交流时孩子们说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写,但是写作手法我给遗漏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只好放在第三课时再次强调。 学习目标出示后让孩子们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出示任务和策略。孩子们接到任务后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自己思考,而后在消息面板上交流,在进行交流时,孩子们积极主动讨论,畅谈自己的感受。但是教学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让孩子们朗读的比较少,孩子们无法从朗读中体悟人物品质,这是我认为最遗憾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朗读,以读促读,以读促悟。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