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2020年宿松县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的命题以2011新版《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试卷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稳定延续。本次试题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大项共19题,与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保持一致,也反映出今年中考题型稳中不变趋向。
2、板块结构,比重大变。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涉及到选择第1,2,3,4,5题,辨析改错第1,2题,考查的分值14分,占20%。中国近现代史36分,占51.4%,世界古代史0分,世界近现代史20分,占28.6%。
3、薄古厚今,重中轻外。本套试卷考点分布较全面,但世界古代史未涉及,中国近现代史比重有很大提高,占到了51.4%,中国史与世界史七三分成,比重同往年中考相比明显提高,同时兼顾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多领域内容。
4、难易适中,优秀不易。试卷中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本套试卷难度系数为0.6,难易度控制恰当,注意题目梯度的有效设置,因此注重基础性,兼顾选拔性。在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考查上,前两者占到了整张试卷大部分比例。选择题和改错题较易,是基础性试题,学生易得分,材料解析第17题第3问和第18题第3问,还有活动与探究题第19题第3问,都是开放性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考高分不易,从选取的宿松县某校数据看,优秀率仅0.71%,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
(二)试卷特点
1、充分使用史料,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整套试卷史料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目录,引言和示意图,统计图,地图等,充分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渗透了历史学科考查中“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四方面的考查。
2、关注时政热点,人文色彩和时代气息浓厚。如选择题第3题引用唐诗《凉州词》,文史知识综合运用,人文色彩浓厚。选择题第10题和活动与探究题第19题第3问就考察到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结合了时政热点。
3、注重设问科学严谨性,体现开放性。 如18题第3问战争是把双刃剑,让学生从利弊两方面来思考,强化了历史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考查,凸显综合性,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最后一问,答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情分析
本次模考历史试卷共19道题,主观题4道,分值占比57.14% ,客观题15道,分值占比42.86%;学科总分70。以宿松县某校为例:总参考人数282人,平均分为42.1分,优秀率0.71%,及格率55.67%,低分率8.51%,最高分63分,最低分14分,难度系数0.6,区分度0.32。
三、失分原因分析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题不仔细,忽视题干有效信息。
考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对材料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完全。忽视时间信息,如第1小题的“二千余年后”;第5小题的“15世纪,600年”,第9小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这些时间信息对答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忽视关键词信息,如第2小题的“五铢钱”;第6小题的“五口通商”;忽视设问限制词,如第7小题中的“侵略中国领土”忽略而错选了朝鲜,第13小题中地点限制词“布鲁塞尔”忽略而错选了联合国和世贸组织;19第(2)小问时间限制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和空间限制词“日本”,很多学生忽略审题只答一个,还有答成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历史时空观念模糊,图表信息解读能力差。
历史教学中注重左图右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但因考生地理知识缺乏,不能准确识图。如18题第1问抗战开始的地点,考生因对沈阳、北平等地点判断不准而导致失分。数学图表是史料的一种重要载体,数学中的历史主要通过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等来展示历史信息,考生因跨学科解读数学图表信息能力不足而失分,如第4小题曲线图,学生对A点是曲线最高点认识不清,也就得不出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再如第8题柱状图,考生不能从共产党员、军队、根据地及人口等方面比较1937年到1940年呈不断增长趋势,从而得出敌后战场抗日力量的壮大的信息。
3.家国情怀淡薄,开放性试题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考生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观念淡漠,如17题第3问,学习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精神品质,学生答题用词随便不当,盲目抄答案答非所问现象普遍存在,也体现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够。还有19题第3问从中日之间“恶梦”和“美梦”两个角度对比“南京大屠杀”和“日本最美女孩”谈感悟,本题立意非常好,中外关联,正反兼顾,开放性大,而学生答题却是天马行空,不知所云,可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人类和平与进步而努力的家国情怀任重而道远。
4.答题不规范,表述不清晰,字迹不清楚。
考生中仍存在答题不规范、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条理不清等问题,甚至少数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答题不知所云或完全文不对题。书写潦草,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
四、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答题失分暴露出的问题表明:1、基础知识把握不牢,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史鉴今的知识运用能力欠缺。2、考生缺乏审题和答题的训练,不能充分利用材料,领悟题目的主旨,对考点不熟悉。3、没有深入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阶段历史的特征缺乏系统总结,缺乏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4、历史专业术语不能熟练地运用,答题采用白话方言,未使用书面语,不能做到答题条理化、段落化、序号化,卷面混乱。5、对开卷考试过度依赖教材和资料,答题脱离材料,东拉西扯,随意拼凑。6、应试心理素质差,有畏难情绪,政史不能合理分配时间,顾此失彼 ,导致许多容易题未做。
五、后期复习备考建议
通过对近三年特别是2019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可知,安徽中考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试题联系社会热点和周年大事切入是主要趋势,同时与高考衔接,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在2020年中考复习备考中,我们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课标,夯实基础,有效备考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精准把握热点背后链接的考点,落实好基础知识,这个教师不仅自己心中有数,还要带领学生一个考点一个考点的过关。不论中考的考试内容和题型如何变,基础知识是始终如一、唯一不变的。掌握最基本的史实和史论,分辨清楚不同的历史概念是必由之路。重视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历史概念,培养问题意识;抓纲务本,加强主干知识的记忆,注重理解历史概念,注意历史的时序性,建构知识体系。抓“点”— 串“线”—铺“面”—织“网”,形成立体式知识网络。
第二、加强训练,指导答题,提升能力
近几年中考命题演进趋势:从知识中心到问题中心、从教材中心到课程中心、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从一元史观到多元史观的变化。所以后期刷题很重要,甄选优质的模拟试题,让学生多训练,可以按题型分批训练,加强对学生答题的指导,把一些思考的方法和答题的套路教给学生,比如对选择题要培养学生找关键词,限定词,重点词,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去区分史实的能力;对非选择题,要加强指导阅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概括、归纳观点的能力,以及规范表达的能力,这就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三、 关注热点,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从历年的中考试卷可以看出,历史考试更为注重切合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每年的历史中考题都有热点切入,这些都体现了历史知识的现实价值。通过广泛的联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方法对教和学都是一种启示和引导。所谓历史学习要做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就是这个道理。
复习时更要贯彻这一原则。所以在整合课本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外,还可以将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设计为专题复习又一要素,在考前复习中多加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复习中对时政新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关注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的联系。关注热点,但不能去猜题押宝,从历史学科而言,单纯找出一大堆热点,对于历史备考复习是毫无意义的。
第四、情境模考,调整状态,增强信心
六月份之后建议每周模拟考一次,最好政治历史在一起合卷考,按照中考政史学科时间安排,调整好学生生物钟和应试状态,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生考多了、见多了,自然就会熟悉知识、熟悉答题方法,从而拿到自己理想的分数。后期还要特别注意多鼓励学生,不停的给孩子们信心,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可以轻松的去进行复习训练,从而轻松应考,考出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