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由于处于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情绪高涨,基本上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一节课下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做出如下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商讨,达成共识,然后以汇报的形式分享成果。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个别学生还将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洋洋洒洒的发言,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的作用。整体看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2.教学收获(思得)。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凤蝶儿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地带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这便是我对这堂课认识上的最大的收获。3.不足之处(思失)。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准备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致后面的一个孩子听不清。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抓住精彩之处进行鼓励,当学生说出第二节中的诗人更加激动时,我没有继续追问,错过了最好的教学时机。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升华部分,但是我对最后一节的设计过于简单,没能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4.改进措施(思改)。虽然学生是主体,以读为本。但是,教学中我觉得还缺点什么。我想在课堂中若能安排小组交流合作,让学生一起去研究文本中的难题,不是更好吗?课改要求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学习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所互动,我要改变我教学中沉闷的气氛,让生生、师生之间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功能,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在讨论与探索中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