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十二岁儿童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篇小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学生读。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将“小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第二,雨来为什么如此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呢?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四部分中雨来面对伪善、狡猾、凶狠残暴的敌人四次逼问下,依然表现得顽强不屈,坚定地说“没看见”这些情节,来品析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针对第二个问题,则围绕多次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理解雨来为何如此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感受他的爱国情操,明白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同时也引导学生也关注到课文第二部分,明确爸爸积极、勇敢参加战斗的事情,对雨来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给了雨来同敌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关注课文中三次景色描写句子的作用。文中的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之情,同时衬托了人物的心情。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三.课外实践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并尝试给身边的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推荐观看《小英雄雨来》电影。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雨来是一个英雄,要让英雄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然而一堂课下来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直播课堂的限制也没能实现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于是把它放到了下一节课,这也就违背了本单元长文短教的初衷。但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建议指导之下,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一节课无论从设计还是到实际教学过程都有着深深的不足,诸多不足却也令我收获满满。第一,阅读教学,读不可少,再特殊的文章也要能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读好,而本节课读的引导上明显欠缺。我虽有意强化雨来的“小英雄”形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小英雄雨来”这个词组,其实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倒使得教学过程有些绕来绕去,形成了局限性,需要斟酌细节设计。因为是第二课时,学生对小雨来的“英雄”形象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所以本节课的重点除了感受人物形象,还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点,教学时我虽有做总结,但是应该在前面品析人物形象时就渗透进去。第四,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到位。本单元虽不是阅读策略单元,但是“如何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上册某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着紧密的关联和层次性,但方法又不同于前面,应理解准确到位,只有理解到位,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明白。比如这篇课文就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策略上体现了小说这一题材下的“串联情节法”;明确了不同,还要关注怎样在方法引导下正确、有效地落实本课这一阅读策略目标的达成。第五,问题设计没有思维含量。只有有效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处漫溯,从而步步达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比如在主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设计处,学习活动应该是放在让学生在句子下理解、体会为什么,让学生在想理由的思考过程中去感受人物形象,从而让形象深入内心,而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画一画和套路步骤的说一说这种表层化的活动;再比如,这是一篇有六部分的长文章,应引导学生关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引领性问题——“每一部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领他们主动去探究。第六,没有关注文章特质。针对本文的小说题材,虽不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小说的三要素,但是关注课后习题时,老师自己要心中明确,课后习题的设计就是站在了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角度。这样整合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再加上关注文章特质设计出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才能站得高、看得全面,才能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好本课学习内容、合理分放课堂教学,这样针对这一节课来说才能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综上,这就提醒并要求我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深入,学习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问题设计一定要有思维含量。所以备课就一定要用心和精心。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上而下又浑然一体水到渠成的达成教学目标,而不应是自下而上禁锢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实践现问题,反思促成长,行动才提高。教学之路,且思且行,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