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语文的教学之路漫长而又多艰,唯有沉下心来,守住自我,方能有所得。一节课要体现什么?这是上课前的思考。反复斟酌,觉得既然是教研课,就应有教研的话题,也应该让大家有教研的意义。开展研学后教的研究以来,其实有过很多的思考:不管是什么样的模式,常规的课堂都应以学生的学为考虑的出发点。研学后教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自主学、合作学。因为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在设计时,我将预习环节也安排在课堂上。说实在的,很久了,一直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的。这必然会占去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读一遍课文七分钟,讨论一下相关的内容,了解学习的目标,质疑,一遍下来十几二十分钟是肯定要的。让听课的老师一起来耗这时间好不好呢?有两种选择,一是简单是检测代替预习,节省时间,有利于之后的教学环节的开展。二是常态化,将时间还给学生,这必然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最终,还是第二种想法左右了我。毕竟是学生的课堂,只要他们是在学习,那就好。预习这后的教学怎么开展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初接触此类文体的学生而言重要的是什么?我选择在这一节课整体梳理,初步认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基本思路。首先是从文中找出观点,并通过找出相关对观点进一步说明的句子帮助理解。然后引领分析第一个事例,放手交给学生分析第二、三个事例,通过这样让学生明确事例论证的方法,最后点拨全文结构。思路应该还是清晰的,但在具体上课时,因为时间的控制关系,未能完全实现意图,很可惜。其原因主要还是前面提到的预习时间问题。学生在按照研学案开展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时间用得比较久,但当时考虑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扎实开展,所以没有采用以优生代替全体的做法,但根据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看,这些时间的给予是很有用的,充分的预习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可能整个过程听课的老师会觉得较闷,没看到什么亮点?但有时不免安慰自己,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这是为学生而上的课,也就释然了。根据老师们的建议,我也认真思考了例如写的内容是否多了,又要学生写课题,又写生字,还根据意思写词语;读的内容是不是有些可以省略……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能让一节课增色,但还是不能放开自己的想法,表现自我固然重要,但与学生的学如果有影响未免得失参半。所以还是想:该写的写,该读的读,谁说一节课一定要完美呢?又或说,如果把学生学到了多少,有多少学生学到了,整个过程里主体的参与度有多少作为考虑,是不是也可以是无愧的呢?教学教学,教在前面未必比后面的学重要!权作一次试验,也作为一个语文人理念的交流吧!其实,研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也不止一次出现了,把每一节课计算得分秒不差,肯定是一种本领;但出现变化,这应该也是学情导致的可以看淡的问题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也许,遗憾才能让我们记得更深,想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