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从几个零件开始研究?研究不同个数的零件时,各自的教学意图是什么?要不要总结发现蕴含的规律?怎么总结?是否要求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零件个数更多的问题?这么多内容如何在40分钟内得到落实?是否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可以说,本课的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 教学中利用教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3(1,1,1)。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 4(1、1、2) 2(1、1) 3次 9(3、3、3) 3(1、1、1) 2次 9(2、2、5) 5(2、2、1) 2(1、1) 1次 9(1、1、7)7(1、1、5)5(1、1、3)2(1、1、1) 4次 然后延伸到10个、11个零件,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