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关注已有认知经验,引入教学。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通过例举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物品,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一种亲近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相对的面以及12条棱之间的关系,并在棱的基础上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课后布置动手搭一个长方体框架的实践作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三、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在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我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并抛出核心问题“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在汇报时,我也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反馈,分别从顶点、面、棱三个方面入手有条理地进行表述和总结。不足之处:在汇报有多少条“棱”时,如果能提醒下学生“是怎样数的”,这样是不是可以让原来漏数或重复数的同学,进一步知道如何做到按顺序数,就能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12条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