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2020年毕业典礼致辞:让科学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0届学生“云”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是一场特殊时期的青春盛会,很多同学是通过云端入场来参加典礼,告别自己的大学生活,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代表熙春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即将毕业的5878位本科生(包括105位本科留学生)和3220位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关爱、陪伴你们成长的老师、家长、亲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里,我也诚挚邀请,未能返校的同学将来继续回校参加典礼!大学阶段的生活经历,恐怕是人的一生当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在一个人一生中所占的分量可能怎样说都不过分。这其中,有纯真的同学和师生情谊、有真诚美好的回忆、也有痛苦挫折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多地回味。刚才3位毕业生同学分享了他们精彩的华园生活。但是,这一切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昔日不能重来!35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有位同学给我的毕业赠言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话,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并留下些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现代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始于洪堡,就是“教育与研究的合一”。大学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研究的经历来学习并塑造品格,形成对生活的态度,学以成人。大学希望这些经历带给你们的不仅仅是一些专业知识,而是慢慢形成一些科学与理性的观点,形成探索真理和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成人的标志,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独立性,尤其是思想的独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理性的判断和认识,这是你们今后安身立命的一个基础。当然,独立绝不是自傲与自闭,独立绝不排斥合作与团队精神。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程。因为疫情,你们的学业、就业和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同学还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同学未能如期出国深造,有的同学创业计划被搁置……与往届毕业生相比,你们承受了更多辛酸与疲惫,经历了更多焦虑与不安,这些我都感同身受。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未来,你们的这些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磨砺你们的韧性,促使你们勇毅前行。“赛先生”来到中国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Science翻译成“科学”二字,有“分科之学”的意思。现代中国大学的知识体系也从传统的“四部”(经史子集)变成“七科”(文科、政法科、医科、格致科(理科)、农科、工科、商科)。公众如何看待科学,其实,科学家的言行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哥德巴赫猜想》激励的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有人认为这次疫情将让大众看到公共卫生乃至科学的重要性,但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近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18到25岁经历过流行病的人群对科学家的信任显著减少了。18 到 25 岁人群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在这个年龄段经历流行病会使他们对科学家的信任减少,并且受到科学教育较少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他们继续相信疾病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参与科学事业的个体的诚实品德和公德心的信任减少了。”我想,你们是在华园受过高等教育的,希望你们不会受影响,因为有科学和理性精神与你们相伴。那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不同人从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我想结合本次疫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第一,求真与质疑对于事物,对于你碰到的问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对象而言,要有追求真理和质疑批判的精神,这是科学的一个本质的要求。实事求是,遇事要区分事实与判断,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清楚事实,再依据事实、逻辑和常识做出判断。在这场战“疫”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充分展示了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17年前,在那场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中,他秉持科学精神、依据医学事实和科学实践,认为SARS是冠状病毒而非衣原体感染,并提出了非典治疗方案,带领医护工作者成功抗击了非典。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钟南山院士不顾84岁高龄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和专家组一起深入调研,不断质疑追问真实情况,明确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新冠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跟SARS冠状病毒是‘平行的’”等观点。这些认识和判断,对果断采取有效防控举措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平等与包容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特别是现在的科学研究,常常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未来都会遇到一些复杂性的问题,不是仅靠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你跟人合作、打交道,与人相处,这个时候,科学的精神体现在哪里?我觉得是平等和包容。所谓“平等”,是指在科学、在事实、在真理、在法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有一个迷信权威的不好传统,但在真正的科学面前,在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现在这种学术批评的风气还没有很好形成,还应该大力弘扬正常的学术批评的风气。所谓“包容”,是因为科学本身是探索未知的,他要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犯错误也是难免的,会有一个试错的过程,不管是对于事实的描述、发现或认识的深浅,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的过程当中去趋近真理。所以,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或者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读书人,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有同理心,有一个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做到知书达理,打开你自己的认知束缚和边界。以新冠病毒的科学防治为例,这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研究要与一线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专家观点也是有差异的。对于未知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依据事实的表达和争论都应该给予尊重和包容,这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新事物,得出更科学合理的判断。比如,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诊断,核酸检测作为确诊的金标准,学术界和临床医学界似乎都无疑义,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耗时较长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阳性检出率不高的突出问题,使得在初始阶段很多病毒感染者无法及时收治和科学管理。所以在后来的诊疗方案中就部分采纳了一线临床医生的意见,把“疑似病例具肺炎影像学特征”也作为湖北地区的临床诊断标准,这样就可以减少漏检,及时救治病毒感染者。这个例子也说明我们面临的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由此引发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说明不断学习并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第三,爱国与奉献无论你所学的专业、从事的研究、参与的项目、今后的工作是什么,你思考过没有,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在哪里?我想,这是责任心和公德心问题。个人实践和科研工作,只有根基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地贡献我们个人的力量。新传学院西部计划志愿者李莎同学,将人生追求融入国家需要,将年轻的生命、最美的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建筑学院的陈可同学,坚持脚踩大地的磨炼,运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科技人员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既体现国家对科技人员重要性的认同,也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与担当。对于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来说,就要提倡爱国和奉献的精神。今天,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的公民,也是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要求。抗击疫情是一场全球和全民行动,没有旁观者,谁也不是局外人,哪里都不是孤岛。我们必须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合作、共享、包容、创新,共同提升探索和应对未来的能力。这是我自己总结的科学精神,或者说科学家精神的一些内涵吧。我觉得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对于事物的认识研究而言,是求真和质疑;第二是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而言,是平等和包容;第三是对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爱国和奉献。这样的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家需要有的,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中很多人就会失去了一个“学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失去很多所谓的“自由”,也意味着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学们,你们今天从华园出发,祝愿你们继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让科学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书写华彩人生,贡献中国与世界!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