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演讲稿:“语言实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的桥梁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如果说滔滔江水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语言实践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得的桥。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不乏生动、形象的比喻,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生动传神的内心描写,画龙点睛的细节……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是一篇文章的亮点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 《观潮》一文在描写“潮来时”连用了三个比喻,把潮来之时的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我采用指名读、评价读、轮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课堂上背诵.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钱塘潮雄伟的气势,并理解了“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文中的潮水换用别的比喻,然后再让学生比较,感悟文中比喻句的妙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钱塘潮时,许多学生把这些比喻句及两个成语都用到了自己的语言中,有的说:“钱塘潮气势磅礴,犹如一支奔赴前线的军队,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有的说:“瞧,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过来啦!那声音震耳欲聋、如同山崩地裂。”……这样一来,书本的语言便内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语言实践”一头连上了工具性,一头连上了人文性,不是两全齐美吗? 海明威曾经说过,好的文学作品犹如冰山一角,往往写得比较含蓄,比较简练。文中含有许多“不确定”的语言,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并非作者行文的疏忽,恰恰是他的匠心独运,能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找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去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史铁生写到自己由于双腿瘫痪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经常发脾气,而母亲总是躲在一旁远远地注视着他。这里没有具体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写一写:当身患绝症,明知自己时日不多的母亲看到暴躁、痛不欲生的儿子时,她心里会怎么想?神态怎样?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孩子们写得很投入,语言生动感人。母亲对儿子那深深的爱也刻在了他们的心中。《鲁本的秘密》一文中“鲁本在街头游荡”这一句也是空白点。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风刺骨的冬天,鲁本为回报母亲的爱,是怎样在街头巷尾搜寻麻袋,攒足五美元买下胸针的。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回报父母的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里水乳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那些情感类、哲理性的课文均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只要教师能找到学生与文本语言的碰撞点,就一定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我曾在市首届阅读教学大奖赛中执教《小音乐扬科》。这篇文章由于写作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相距太远,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孩子们无法想象扬科的悲惨生活,很难产生共鸣。刚开始,不管我怎么引导,学生总是进入不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引读重点段的环节。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扬科,把第8自然段中的“扬科”、“他”都改为“我”,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读。 师:扬科,你已经进了食具间,你怕吗? 生:我怕,我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恐惧还是愈来愈紧地抓住了我。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草堆后面,我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我觉得自己像闯进了笼子里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我身上。 师:你在干什么? 生: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师、扬科:你朝思暮想的小提琴就在眼前,你一定有许多话要付它说,是吗? 此时的语言训练已水到渠成,学生进入了当时的情境,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扬科,因此出口成章,妙语如珠。有的说:“小提琴啊,我终于见到你了,你是我在命中的神,如果能把你抱在怀中,拉上一曲,就是让我立刻死去也心甘情愿。”有的说:“小提琴啊小提琴,你是我心中的太阳,有了你,我的生活就有了光彩。”……这样,既撞开了孩子们的情感之海,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击之中得到统一和升华。 古人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而今,吾曰:“工具性,我所欲也;人文性,亦我所欲也。欲二者得兼,语言实践是桥梁也。” 尊敬的各位专家,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深深地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固守语文教学的阵地,种好自己的田,管好自己的园,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美丽的晴空。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