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徐靖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堂,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时,徐靖靖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有关雾霾的视频,然后问学生想要治理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植树造林,紧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徐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徐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式,接着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对于到底5棵树还是4棵树的问题,或者者3棵树,徐老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通过交流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少1的关系。栽树的棵数要和段数(间隔数)相等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下面来谈谈徐老师的亮点之处:
1、徐老师上课语言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十分喜欢这位老师,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2、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课中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徐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做题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4、整堂课中,徐老师注重了一一对应学习方法的渗透,特别是讲到棵数和间隔数关系的时候,课件演示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然后最后一棵树没有相对应的间隔,很形象的让学生明白“+1”的道理。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徐老师师在画线段图我觉得这一环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
2、新课学习后,课堂巩固练习是不是适当要增加,设计层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