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次期末考试是全市统一检测,各校步调一致,都使用了常州大市提供的试卷。考卷命题思路基本按照08年高考语文试卷和《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按照近几年比较稳定的考卷模式,共计七大板块,理科生160分,文科生200分。整张试卷难度控制适宜,中档题较多(全卷总计18道题目,9道题的得分率在60%——70%之间,2道题的得分率在10%以下,6道题的得分率在20%——50%之间,1道题的得分率在90%以上)。
二、对试卷各“块”的评价:
现代文阅读:
三篇文章:文学类文本——《地球上的王家庄》、论述类文本——《现在的书该怎么读》、实用类文本——《张保庆:为了贫困生》,整体阅读上并没有难度,然而在编制试题时作了一些深度的挖掘,在把握文意添置了较大的难度,加之学生一些基本背景的欠缺,得分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选考题选择题的分值和题目作了相应的调整,考查方法类似于以往的科技文、社科文,3道题目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性,对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失分也较重。
两篇选文阅读难度相当,试题的设计难易相当。
文言文阅读:
基本没有阅读困难,只是选文较长,涉及到主人公的事情较多,加之删减幅度较大,学生在阅读时会有心理抵触。
第10题是“名篇名句的默写”,初中的占一半,高中的较偏,失分较多。
诗歌鉴赏:
题目设计的思路比较科学,第2问的提问的指向有些模糊,学生答题时的角度比较杂,从而导致得分率较低。
三、存在问题、原因及教学建议
语言文字运用:
第2题选D的同学较多,“如鲠在喉”像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与上下文语境明显不合;第3题是排序题得分率最低,除了题目编制、审卷人的意图之外,这类题我们必须尊重作者的观点,绝大部分学生找不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顺序混乱;第4题为语言表达题,根据语境用四个词续写一段话,答题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字数不足,比喻和你人修辞手法只用其一,个别不合语境“静”,也有少量的错别字。
总的:反映出学生对形近字的辨识不清,对常见成语的积累不足,没有一定的语境意识,细微处把握不准。
建议重视审题能力的提高,重视基础知识、文化和生活常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穿插训练。
文言文阅读:
第5题失分不太正常,说明部分学生没能结合语境揣摩重点实词的意义;第7题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设计选项时信息量偏大(由于选文较长),失分的学生也很多,说明没能仔细阅读文本,准确提取相关信息;第8题重点句子的翻译,第一句中的“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译成“比”,,部分学生没有把倒装句的语序调整过来,第二句“无由”“致骸骨”翻译成“没有人帮我收拾骸骨”或“不知道骸骨放在哪里”“没有办法处理骸骨”;第三句“典”有半数的学生看不出是动词“主持”“掌管”,凭感觉认为是名词。
第10题名句名篇的默写,《论语·述而》可能有些偏,大多数学生不记得(记得一中综合楼楼梯口的标语牌上就有这段名言,当然一中的学生也没有沾光);还有会背不会写,用别字代替,少数学生的“记忆串线”
建议: 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梳理和阅读解题的指导;培养逐句逐段解读文本的耐心训练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加强基本篇目尤其是高考规定必背篇目的背诵,在课堂上不宜过多强调易错的情况,可能会变相提醒学生加深印象而误写,小曲要不离口。
诗歌鉴赏:
李白的这首诗其实非常好把握,熟悉且有注解,但任由许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和理解诗意凭自我的主管认识枉加揣测,第一小题大多在2—4分,第二小题在1—3分,分析景象特点未能形成总分意识,即概括特征——具体分析诗句,诗歌技巧未能一语中的。应分条有序呈现答案,不能笼统模糊。
建议: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诗歌文本的习惯,不要急于答题;加强审题意识;强化规范答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
第11题 不能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语境分析理解特定语句在文中的含义,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应该很明白得分要点,但不知道是学生的糊涂还是命题人的“曲笔”的缘故,得分率低的惊人!这是鲁迅笔法,在讽刺王家庄人的同时顺手一击,讽刺具有同样心态的中国人。
第12题审题不明,读不懂题目,答非所问,答题要点不全,或者杂乱缺章法;第13题审题上难度不大,基本能根据题目要求答出要点。只是不能结合文段作具体的阐释和分析;第14题要求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难度貌似很高,由于编制时指向十分明确,所以得分率在本块是最高的。
建议: 加强学生对作品整体把握、全面认知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审题意识,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其次是要让学生读懂题目的要求及其指向性;加强对文中材料进行转述表达的组织概括能力; 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选考题:第15题均为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归纳性质的题目,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6题要求在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归纳作者在文本中的观点,需要学生认真仔细阅读,第17题是结合文本进行研讨、深度阅读,要求本来就很高。
建议:强化整体阅读文本的意识,防止信息的遗漏,难点问题和语段须养成多读多悟的习惯;对选择题中常见错误类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对付此类题目的灵敏度;结合选文作一定的拓展,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鼓励学生结合文本作一些个性化的解读,还要言之有理、有据、成文。
作文:
《距离》是一个虚实结合、内涵丰富、外延广大的题目,跟2008年江苏高考一样适合写记叙文或叙事类散文。
“距离”概念不清,很多习作缺少必要的逻辑,把“距离”当作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多偏重空间距离,泛泛而谈;文体意识不强烈,中心不突出,文章空洞少了“真”;段内逻辑事理不强,缺乏统一立意与构思,未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组织材料,没有谋篇布局的观念;记叙文事件不生动具体,没有波澜,人物形象模糊,议论文逻辑不甚严密,啰嗦。
建议:
1.审题要常抓不懈;
2.加强三基本训练: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3.要重视叙事类文章的训练,学会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以小小说的形式写记叙文;说理要强化逻辑性,层次清晰、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