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这篇文章内容生动,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杰出,爱国”而展开,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的创新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打算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在品味、比较、判断中,提高语言感受力。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请学生判断这两座山,哪座是居庸关,哪座是八达岭。再请学生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待学生画完后,再请学生评议。由于上去的学生画的时候,两个箭头一高一低。马上就有学生指出箭头应该在一条直线上,否则隧道就难以贯通了。而且在评议中部凿井法时,志高则提出了“为什么不多凿几口井?”这一有趣的想法。而其他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图式加以说明。就这样,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更好地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了詹天佑设计的巧妙。
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才干的就是“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这一段学生在读文后画图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画线路图。由于书中的介绍比较简单,很多学生所画的路线出现了偏差,我便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哪种画法才正确呢?为什么?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潜能,凭借文本语言,调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其个性化的感悟。